人才培养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加强研究生指导的若干措施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0-05-0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

为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特制定本制度,旨在通过规范导师指导职责、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与研究院整体发展的协同进步。结合研究院的智库定位和“双校区”资源优势,本制度注重强化研究生的理论深度、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培养,促进研究生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本制度特别强调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并重,将资源整合、创新方法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第二条 指导原则

1. 育人为本:坚持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双向协同:实现导师与学生、郑州与开封双校区间的高效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3. 公平考核:导师指导工作量统一计算,考核指标覆盖学术贡献与实际指导成效,确保公平公正。

4. 多元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科交叉和国际化导向,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全球视野。

第三条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原发展研究院全体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导师。本制度所涉内容,包括指导工作职责、培养计划、考核要求,均作为年度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推动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双导师制度

第四条 制度目标

通过“双导师制”整合郑州和开封两校区资源,充分利用地域差异优势,弥补单导师指导的不足,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主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研究规划,协助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及技术支持,形成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培养体系。

第五条 制度内容

1. 导师配备

对学生导师常驻开封的,配备郑州导师作为协助导师,负责学生在郑州校区的日常指导工作,包括课题进展跟进和学术问题答疑。

年龄较大的导师需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协助导师。年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计量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指导,提升研究技能,形成学术与技术的互补。

2. 指导机制

主导师每月与协助导师召开一次线上或线下会议,共同商讨学生培养计划及阶段性进展。

协助导师负责每周与学生沟通研究任务,确保学生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培养进展顺利。

第六条 工作考核内容

双导师工作量同等对待,在考核合格基础上每年计20学时工作量。考核指标包括:研究生对双导师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双导师合作产生的成果(如论文发表、课题进展)、导师间协作的积极性与效率。年度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导师绩效,以确保双导师模式的公平性和高效性。

章 新老教师课程组制度

条 制度目标

通过新老教师协同合作的课程组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提升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等技术课程中突出实践性。资深教师负责理论深度的课程设计,年轻教师负责技术技能的实践讲授,形成理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条 制度内容

1. 课程组职责

课程组由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共同组成,资深教师主导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论设计,年轻教师主讲实践性强、工作量大的内容,如计量建模、知识讲授和数据建模分析。

课程内容定期更新,结合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和技术发展动态,确保课程保持时代性。

2. 教学创新

鼓励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跨学科专题课程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推动课程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多学科交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

3. 质量监控

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通过匿名问卷调查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并据此优化课程设计。

第九条 工作考核内容

课程组所有成员的工作量按实际授课时数,考虑到研究生课程的难度和要求,与经济学院统一,研究生课程课时按照本科生课程的1.6系数计算。考核指标包括:学生对课程组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创新成效(如新内容引入、案例设计质量)、课程组合作效率(如任务完成情况、教学研讨会出勤)。考核结果与课程组成员的绩效挂钩,以确保公平性和积极性。

第四章 创新研究生学术研究指导方式

第十条 制度目标

借鉴理工科领域的团队指导模式,通过创新学术指导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注重计量分析、机器学习等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帮助研究生全面掌握学术研究工具和技术,提升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十一条 制度内容

1. 双导师协作指导

主导师负责学术方向和核心研究内容指导,副导师(年轻教师)专注技术指导,包括数据建模、算法应用及计量工具操作,形成明确分工与互补优势。

导师间需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召开指导会议,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学习计划及科研目标。

2. 课题分组制

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分组,形成以课题为单位的团队,每个课题组由导师组成员指导。课题组需明确研究目标、时间节点及预期成果,促进研究高效推进。

定期组织课题组汇报会,导师对研究进展进行点评并提供改进建议,促进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3. 跨学科指导

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科团队或外部导师合作,提升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跨学科研究需在导师组支持下进行,确保方向正确和研究有效性。

第十二条 工作考核内容

与学生共同撰写高层次论文并公开发表,A类期刊计60课时;B类期刊计30课时,C类期刊计10课时。

章 假期研究生学术训练制度

第十条 制度目标

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特别是计量分析、机器学习建模和数据处理等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通过专题研讨、实践任务和集中培训等形式,帮助研究生快速掌握研究工具和方法,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第十条 制度内容

1. 假期训练营

每学期结束后设立假期训练营,围绕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算法、数据处理等核心内容进行系统培训。

训练营课程由校内导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解决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专项研究任务

假期期间每位研究生需完成导师布置的专项研究任务,任务内容包括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或研究报告撰写等,导师需进行全程指导。

研究任务完成后需提交成果并接受导师组的评估,成果质量直接纳入学生学术档案。

3. 专题研讨会

假期结束前组织研究生专题研讨会,展示各自研究成果,导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中的问题与亮点,推动学术交流。

第十五条 工作考核内容

假期指导工作量计入年度工作量,每位导师计10课时。考核指标包括:学生的专项任务完成情况及质量、假期训练营教学效果(由学生反馈决定)、专题研讨会的组织与参与度。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导师年度绩效,鼓励导师积极参与假期指导工作。

章 新招生研究生提前进入培养环节制度

第十条 制度目标

通过新生提前介入研究生培养环节,缩短适应期,帮助研究生快速熟悉学术环境、掌握研究技能和明确研究方向。该制度特别强调计量工具和数据分析等基础能力的训练,为研究生后续研究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第十条 制度内容

1. 导师对接

新生录取后即分配导师,并根据具体情况为开封导师的学生配备郑州导师,提供双导师支持,确保学生在新生阶段得到充分关注和指导。

导师需为新生设计初步培养计划,包括研究方向引导、技能培训和学术规范教育。

2. 基础课程培训

新生提前参加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培训,由导师组年轻教师辅导自学,帮助新生尽快掌握现代研究工具与技术。

培训课程需与后续培养计划衔接,帮助新生在短时间内具备参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3. 研究任务安排

新生入学前由导师布置小型研究任务,例如数据整理、文献综述或简单模型构建,帮助其在实践中逐步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模式和研究要求。

第十八条 工作考核内容

参与研究生提前培养的导师在考核合格情况下,计20课时工作量。考核指标包括:新生完成基础课程的质量、新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导师布置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结果与导师年度绩效直接挂钩,确保新生培养工作得到充分重视。

章 加强智库型研究生培养制度

第十条 制度目标

结合研究院智库定位,通过培养政策研究与决策支持能力,推动研究生从学术研究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制度旨在提升研究生在数据分析、政策建模及决策咨询领域的能力,为地方政府及企业提供高质量智库服务。

二十条 制度内容

1. 智库课程设置

开设政策研究、数据分析、战略建模等智库型课程,由资深导师主讲政策理论及分析框架,年轻教师负责数据分析工具和建模方法的实践教学。

课程内容定期更新,涵盖最新的政策问题和案例,确保学生知识紧贴实际需求。

2. 参与智库实践

研究生需参与研究院的智库项目,包括政策建议撰写、地方经济调研及咨询服务等。项目任务在导师组指导下完成,并接受成果评估。

鼓励研究生深入政府部门或企业实习,了解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实际流程。

3. 学术成果转化

研究生的学术成果需结合实际问题转化为政策建议或实践报告,通过研究院平台进行发布或交流,提升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工作考核内容

智库型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工作量按参与项目的深度和贡献同等计算,每项课题为负责导师计10课时工作量。考核指标包括:研究生完成的智库项目质量、政策建议的实际应用效果、学生对智库课程及实践指导的满意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导师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推动智库型研究生培养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