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要报
中原发展研究院 2017年3月6日
开封经济发展历程、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 要】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开封经济发展历程和现状,当前影响开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为: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弱;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对经济的带动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郑汴一体化亟待深化;2011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等五个方面。上述问题若不能有效的解决,势必影响开封未来的经济发展,制定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是促进开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一、改革开放以来开封经济发展历程
(一)开封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以河南省整体发展水平为参照,2007年是开封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拐点:2007年之前开封经济增速显著滞后于河南省,此后开始快于河南省整体经济增速。
(二)第三产业是开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且作用不断强化。1978—2016年,开封第一产业比重由33.17%降至16.4%;第三产业比重由22.3%上升至43.4%,并在2015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截止2016年开封第二产业比重为40.2比1978年下降了4.32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开封一、二、三产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3.08%、38.82%和48.10%。
(三)经济活动主要分布于县及县以下区域。开封市区经济总量占市域的比重自1994年以来则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恰恰反映出当前开封经济活动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性产业发展滞后的特征。
二、开封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弱
1978—2016年,开封第二产业比重由44.52%将至40.2%,整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以来,开封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8.82%,远低于第三产业48.10%的贡献率。2015年开封第三产业比重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河南省首个第三产业比重超越二产比重的省辖市,但这一情况并不符合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开封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并非源于第三产业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所致,主要是源于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当前,开封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中,仍然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品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近年来虽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增加值份额仍然低于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两个产业。同时该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能耗和污染问题与开封旅游城市的定位也不相符。
(二)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对经济的带动力不强
截止2015年,开封市以常住人口计的城镇化率为44.23%,河南和全国的城镇化率分别为46.85%和56.10%。开封城镇化率较河南低2.62个百分点,较全国低11.87个百分点。开封的常住人口与总人口的差额为62.43万人,占开封总人口的比重为12.08%。近十年来,开封城镇人口增长了72.53万人,但同期,中心市区人口仅增长了4.13万人,开封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除人口流出外,主要源于建制镇城镇人口的增长。2007年开封进入经济增长的快轨道以来,中心城区(不含祥符区)经济增量占开封整体经济增量的比重仅为21.91%。 经济集聚规模小,经济分散于县域的空间格局,不仅反映出开封当前的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创新性产业、高科技产业比重不高的产业结构问题,而且会导致经济分工水平难以提高,经济效率难以提升,难以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无疑是推动开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且作用在不断强化。对开封第三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开封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源于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的消费类服务业的增长。2007——2014年开封市接待的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由2254万人次、72.2亿元增长至3949万人次、189.5亿元。旅游总收入由占开封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2.5%的高水平上。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划分标准,我们分别计算了开封、河南和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其第三产业的份额,分别为44.67%、52.57%和60.30%。 不难发现开封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仅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即使与河南省的整体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应注意到虽然开封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但是从就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却低于河南的平均水平。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开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过于依赖旅游业的情况。
(四)郑汴一体化亟待深化
自“郑汴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开封无论是经济增速,还是其在河南省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显著提升。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截止目前开封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综合经济实力还处在河南十八个地市中的中下游水平。从郑汴一体化的系列标志性事件上看以及郑州开封产业融合度上看,当前的郑汴一体化还处在一般性基础设施对接等较浅层面的协同发展上,在产业对接、两地市级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的衔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五)2011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
2011—2016年,开封和河南的历年经济增速分别由13.6%和12.5%将至8.5%和8.1%。无论是河南还是开封都由两位数增速,均降至个位数增速。虽然2011年以来,开封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均值,但高出幅度正在快速缩小。近年来开封和河南经济增速的下滑受国内外大环境,特别是国内环境的影响。开封作为河南省的一个欠发达地市,更应有忧患意识,应在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招商环境等方面多下功夫,以达到通过借助市外资金助推开封经济发展,有效应对当前的困难的目的。
三、政策建议
(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开港经济带”建设,紧密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开港经济区为依托,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推进“示范区CBD”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服务体系,依托已获批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搭建创客集聚平台、研发支撑平台。大力培育现代金融新业态,做大做强金融业。加强对文化旅游企业引导扶持。办好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收藏文化论坛和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开封旅游整体宣传推介,促进文化旅游业升级发展。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健康养老、养生休闲、体育消费等新兴业态。以实施“双+”、“双创”为契机,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互联网+”新模式,着手实施数据整合工程,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继续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全链条。
(二)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出台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稳定优质存量,持续扩大有效增量。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研究制定“降本增效”跟进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支持研发新产品,引导企业加快新技术转化和新产品研发。开展“文化+工业”专项行动,加快汴绣文化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文商旅”模式融合发展。加快转化新技术。实施“7131”工业项目工程,围绕7大类产业实施150个以上工业项目。完善产业体系,调整产业发展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及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化工、纺织服饰等4个传统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3个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健康养老3个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构建“4+3+3”产业体系。突出整产业链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园。
(三)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壮大服务业企业规模、推动商贸流通、特色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教育培训、科技服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实施消费产品升级工程,加快培育百家名店、百家老字号。鼓励服务业企业抱团发展、集聚发展。加快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建设。把发展重心转到促集聚、育特色、提服务、强融合上,打造 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服务业“两区”和特色市场。加快开封国际农业会展中心等42个投资亿元以上“两区”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启动实施新兴热点消费促进工程,研究刺激消费政策措施,搞活以互联网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持续提升农村消费能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完善进城农民购房激励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合理确定商品房价格。统筹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探索施行收购存量商品住房用于保障房政策,打通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转换渠道,加快消化房地产库存。
(四)提升开放带动水平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挥“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城市合作交流,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空分、化工、农产品加工、空间结构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依托开封自由贸易实验区,争取在开封设立海关、商检、跨境电子商务基地等机构,推动上海自贸区“28+6”经验复制落地。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抓好开放招商。以十大产业集群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招商为重点,以延链、补链、增链、强链为方向,着力抓好具有引领性、突破性、方向性的重大项目引进。用好招商引资“六项机制”,强化三个招商链条,紧盯重点区域精准招商、联合招商、整体招商,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实现零地招商。建好用好招商平台,充分发挥四个招商基地作用。
供稿:开封市政府智库重大战略课题系列成果
负责人:耿明斋 执笔: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