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纵览

【映象网】娄春杰:实现共同富裕应注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12-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应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出发,通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个朴素的认识今天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共同富裕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目前,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促进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社会特质包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逐步探索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突破,二十大报告中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不断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可以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更加凸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进展,归根到底,要靠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这正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过去高速增长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

(一)共同富裕具有整体性特征。

共同富裕是经济社会的整体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某个地区、某个利益集团的富裕,而是全体意义上的中国人民的富裕,即全民富裕。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富裕主体进一步拓展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是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也是全体人民 “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共同富裕普及普惠”的一种社会状态。

(二)共同富裕具有渐进性特征。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实现的富裕,而是分阶段全过程促进的全程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实现富裕在时间上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实现富裕的速度也会有快有慢。共同富裕目标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渐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将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有机结合,在动态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具有差异性特征。

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排斥绝对差异性的同等富裕,而是承认相对差异的共同富裕。历史告诉我们,搞平均主义,吃 “大锅饭”,只会让勤劳者的积极性受挫、出工不出力的人占便宜,终将陷入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的泥潭。要遵循按劳分配的客观规律,不能追求片面的 “绝对公平”。促进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削峰填谷”,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有动力且有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相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其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相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其消费能力更强,因此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扩大我国内需、扩大我国消费市场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要求形成国内市场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目标下,在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刺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优化社会结构的必要环节。

一般情况下,占社会总人口少数的高收入群体往往掌握着多数的社会财富资源,中低收入者在经济上的话语权比较有限,而中等收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改善社会结构也在深层上优化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在稳定当前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最终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有利于优化我国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但现实情况往往存在先富群体和后富、未富群体的严重对立,而这种对立源自两个群体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中等收入群体的存在意味着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存在有效过渡的空间,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是鼓励致富,推动低收入群体迈向中高收入群体,使整个社会保持活力、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必然要适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缩小收入差距,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选择

一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根本保证,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他们是潜在中等收入者,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力量。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根本着力点在于保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人员就业。

二是优化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收入分配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制度保障。提高劳动报酬和贡献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收入分配向一线劳动者和基层劳动者倾斜;利用好再分配的调节机制,进一步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调高少数超级富豪的纳税比例;加大第三次分配的引导作用,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通过慈善捐赠等形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质量。

三是大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是提高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基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扩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培养更多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实现由单纯的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或技艺型劳动者转变。

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人口和经济集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载体。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使之成为扩大内需、聚集产业、增加就业的重要支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原文链接:http://zkhn.hnr.cn/zkmjts/article/1/1600760962422558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