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界“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理论研讨会综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近日,省社科联举办省社科界“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理论研讨会。
来自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20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研讨交流。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深刻理解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中部崛起到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崛起战略的一次全面升级,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大棋局中“国之大者”
在新发展阶段,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腹心之地大有可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研究员认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大棋局中的“国之大者”。河南高质量发展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定位,要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定位,要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既是全局性转变,也是历史性跨越。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研究员、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等专家认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是贯彻“三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条件、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处在一个新的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中部有支撑点和增长极,需要中部地区迎头赶上、加速崛起。
二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都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客观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市场格局、要素流向、产业连接、竞争态势的变化。这种形势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交通、流通、市场、创新以及能源原材料的优势越来越重要。这些方面的优势越凸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就越突出。中部地区市场、交通、资源等优势非常突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安全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等多个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中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等,在国家经济、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安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2.准确把握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李庚香研究员认为,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才可称作高质量发展。李庚香研究员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在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民生事业是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把民生事业做好,把人口优势发挥好,是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高质量发展是系统的体系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必须把高质量发展当作系统工程抓。李庚香研究员认为,高质量发展是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包括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和现代化价值体系在内的系统的体系的发展。未来河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重视体系、重视系统、重视统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荣增教授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体现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演进,不仅经济要高质量发展,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也要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3.客观认识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河南实际
河南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定位是“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发挥优势,正视不足。
发挥四大优势
刘荣增教授认为,河南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要发挥好四大优势:一是发挥物流枢纽优势。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物流枢纽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发挥粮食生产优势。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充分发挥粮食生产这个优势,建设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三是发挥能源原材料优势。要充分发挥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立足河南能源原材料企业多、基础好、实力强的有利条件,建设好能源原材料基地。四是发挥好内陆开放平台优势。要把河南四条丝绸之路等内陆地区独特的优势发挥出来。
补齐四大短板
客观来看,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河南还存在着一些“短板”。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刘荣增教授认为,从产业竞争力来看,河南存在明显短板。表现在中国企业100强中河南没有1家,200强中仅有3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中只有1家。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桂黄宝教授等专家认为,河南最大的短板是创新。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少且质量不高,创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创新资源匮乏且配置效率低下。三是开放程度不够。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亚宾高级经济师认为,开放不够仍是河南最大的实际。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偏低,“四路”“五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开放平台体系区域布局不平衡,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受到严峻挑战,进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且本地货源严重不足。四是城市群质量不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伟丽教授认为,从城市居民收入潜力高、环境质量好、财富分配均衡、社会保障好、健康水平高、教育公平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中原城市群仍是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群之一。
4.加快实施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河南举措
针对如何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无论中部崛起还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后的落脚点、最大的新动能都是乡村振兴。一是处理好“上、下、左、右”四个关系。李庚香研究员指出,要认真研究河南实施乡村振兴的难点及破解路径,努力在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上走在全国前列。要重点处理好“上、下、左、右”四个关系:对上要处理好和党组织、村级行政组织、经济组织的关系,对下要处理好和土地的关系,对左要处理好和传统、乡愁的关系,对右要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二是确保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供给。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承担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供给的重任。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研究员认为,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为技术支撑,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按照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新思路,确保我省粮食稳定增产。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乡村要振兴,经济来支撑。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中叶教授认为,要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着力构建产区、销区、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打通供应链、价值链多链融合,建设粮食经济强省和粮食加工强省。张占仓研究员认为,要依托各地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同时高质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四是实现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分析洛阳城乡产业融合现状、特点,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刘溢海教授提出,要通过规划引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重塑城乡关系、细化政策措施等手段,推动城乡产销、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属性乡村经济平台、农业生产与体验之间实现融合。五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土地是财富之母。张占仓研究员认为,要加快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扩大全域土地整理试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河南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当地创新型企业的数量、质量关系重大。桂黄宝教授认为,要完善市场经济条件,用具有诱惑力的条件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促进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入驻,还要不断深化外来企业的本地化程度;同时要激励本地企业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创新积极性。二是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全省发展的战略支撑,重点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富禄研究员认为,要围绕重点领域,梳理出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给予大力支持;特别要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高保中教授认为,要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开科创走廊和沿黄科技创新带建设,探索通过开展联合攻关、联合共建、战略联盟等形式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四是全面优化创新环境。桂黄宝教授认为,要重视创新软环境构建,倡导尊重和热爱创新的价值观念,培养理性批判的创新思维导向,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创新文化氛围;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创新型企业更好地从事科技创新赋能;要改革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制度,完善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五是创新人才政策。耿明斋教授、刘荣增教授等专家认为,要通过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结构,提升人力资源质量;通过加大“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省内其他高校层次、加快引进高水平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制定更宽松的人才政策,探索推动高端人才税收改革,打造人才汇聚高地。
加快融入双循环,构筑高质量发展平台
加快融入双循环是与时俱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河南必须找准定位、深挖优势,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强化竞争优势。河南在市场、产业、交通等方面的优势越凸显,在双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越突出。高保中教授认为,河南要依托市场规模优势,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强化在稳定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地位;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强化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链接地位。二是扩大消费需求。超大规模的内需体系是国民经济顺畅内循环的基础。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杨玉珍教授认为,要突出消费环节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中高端消费,扩大公共消费;要发挥分配环节对扩大消费需求的支撑作用,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要保障流通环节对扩大消费的市场实现作用,发展消费金融,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建设现代标准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三是提供有效供给。高保中教授认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大力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的问题,进而在某些产品供应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四是发展枢纽经济。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加快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开放”的集成体系。高亚宾高级经济师认为,要充分发挥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作用,加快培育协同高效的运营主体和合作共同体,迅速集聚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等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全面推动“五区”“四路”联动互促、融合并进。同时,强化郑州与洛阳、安阳、南阳、信阳等物流枢纽的分工协作和有效衔接,打造更加专业便捷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插上高质量发展翅膀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加快完善先进制造业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加快完善先进制造业体系关系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全局。首先,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张富禄研究员认为,要慎防盲目地去制造业化或者去工业化,要争取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35%左右。其次,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刘荣增教授提出,要顺应新兴产业发展规律,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大力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行业的比重,促进新兴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再次,要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李新安教授认为,传统产业并不都是夕阳产业,要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电子商务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在配置资源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占仓研究员认为,要以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为重点,加快推进国民经济服务化;要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尽快提升河南服务业占比。张富禄研究员建议,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河南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李金铠教授认为,要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采取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和景观通道、打造黄河文化传承的精神通道、打造沿黄文化的黄金线路和物理通道、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成立沿黄旅游带领导小组等措施,举全省之力打造沿黄文化旅游黄金带。张占仓研究员认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和文化产品,向全球讲好“黄河故事”。
完善现代城镇体系,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现代城镇体系正成为承载中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河南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建设并举。一是以大城市为引领。要充分发挥郑州龙头带动作用。高保中教授、高亚宾高级经济师等专家认为,要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全省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全局,加快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洛阳副中心城市作用,形成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二是加强中小城市建设。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最强。谷建全研究员、高亚宾高级经济师等专家认为,中小城市尤其县城是吸纳农村人口最重要的载体,要因地制宜推动省辖市建设开放新平台,同时提高县域开放度,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示范带动效应较强的县域产业聚集地。三是协同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各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张伟丽教授认为,较低水平城市需要通过刺激消费、加快资金流通、加快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发展等方式,实现城市发展水平的跃迁;较高水平城市则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发展水平的稳定;较高水平城市要与较低水平城市实现跨行政区合作,实现城与城之间共享经济成果。四是大力提升城镇品质。孙中叶教授认为,要加强对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人口流动、年龄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的预测分析,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人口密度;要补齐城镇在交通、生态、卫生、教育等领域的短板,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体系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做好生态保护文章,绘制绿色发展底色
河南具有生态资源的优势,要通过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是加快构建“丰字型”生态体系。李庚香研究员认为,要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横跨东西的黄河生态带、淮河生态带、大运河生态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生态带作为绿满中原的标杆,加快构建“丰字型”生态体系,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厚植“河南绿”。二是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制造体系能有效制衡企业的污染行为和减少资源浪费。李新安教授认为,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通过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信息共享平台、绿色信用评级,支持并推广绿色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制造业向产业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的绿色制造方向发展。三是构建清洁低碳型能源结构。河南受资源禀赋影响,能源结构偏煤化问题突出。张富禄研究员认为,河南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行业对环境影响大、资源能源利用率低,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提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动绿色氢能产业发展,实现河南能源结构的优化,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