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纵览

【河南日报】王永苏: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关注规模经济理论

信息来源: 作者: 王永苏 发布日期: 2019-07-28

2019年7月28日《河南日报》第04版:理论·学术,整版刊发我院专家教授科研成果。

本文选自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院讲座教授王永苏谈“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关注规模经济理论”。

原文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9-07/28/content_356875.htm

以下为原文内容:

121DEE

促进规模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旋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工农关系的协调,而城市和乡村两个方向都有一个规模经济问题。从农村农业的角度看,农村向城市供应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农业的人均生产经营规模。向城市转移持续减少农民数量,是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从城市非农产业的角度看,产能过剩时代的工业需要专业化、集群化、智能化、品牌化,这些高度依赖城市创新资源的支撑。服务业的发展对规模的依赖程度更大,统计数据表明,城市规模越大,服务业占比越高,小规模分散的农村服务业占比最低。农业规模化和人口规模化都依赖农民向城市的持续稳定转移。以农民向城市的持续稳定转移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双向规模化,是科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旋律。

分工效率依赖于规模经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确证,分工能够提高效率。分工的前提是规模,即规模越大,分工越细,效率越高。规模经济又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就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越来越低,产出与投入的差额越来越大,企业的效益就越来越高。企业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变动成本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利润不断上升。例如卖烧饼,需要租房子、买炉子等,这些费用摊入每一个烧饼,形成烧饼的固定成本;卖烧饼需要面粉、燃料等,形成烧饼的变动成本。如果每天只卖一个烧饼,肯定亏损;假如卖100个就不再亏损,这100个就是盈亏平衡点,也就是卖烧饼的最小必要规模,101个就开始盈利,卖得越多利润就越高。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规模要求。生产经营规模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这是能否设立企业的根本标准,也是城市服务业远比农村发达的主要原因。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某一行业的企业及其相关部门在一个地方大规模集聚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导致收益递增。

促进极化效应,实现城乡统筹和高质量发展。由于各地发展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发展有先有后是一种自然状态。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要素向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成本比较低、效益比较高的地方集聚,形成城市乃至中心城市,成为地区增长极,是符合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总体经济效益比分散在各个地方效果好。从先后顺序看,极化效应是扩散效应的基础和前提。让极化效应充分发挥,使增长极的规模快速扩大,及早达到由极化到扩散的临界规模,是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的必要条件。但从发展规律的意义上看,大城市的扩散效应来自极化效应,没有极化效应的充分发挥,扩散效应就不可能产生。

实现城乡统筹,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作用。通过改革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明确农民财产权益,畅通城乡流通渠道,让生产要素按效益原则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体制基础。积极引导帮助那些愿意也能够进城的人向城市持续稳定转移,企业向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集中布局,促进非农产业集群化发展,让城市群特别是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中心。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积极主动防治城市病,增强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降低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在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的前提下,引导耕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推进农业标准化、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使务农收入逐步赶上乃至超过进城务工收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逐步弱化进城农民对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的依赖。制定政策鼓励支持空心村、空巢整治复耕,在占补平衡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