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纵览

【许昌晨报】许昌排名何以位居全省第三?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01-08

1月6日,由我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合作成果:河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2018年河南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本文转载自2019年1月8日许昌晨报——《许昌排名何以位居全省第三?》

原文链接:http://szb.21xc.com/chenbao/html/2019-01/08/content_137166.htm?from=singlemessage

以下是全文内容:

核心提示

1月6日,由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原发展研究创新奖评选颁奖暨中原发展青年论坛在郑州举办。会上,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等联合发布了《2018年河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在《报告》展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排名中,许昌位居第三。我市何以从“强手林立”的兄弟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这样的成绩?1月7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全省排第三,许昌有仨优势

《报告》显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位于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度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是郑州、洛阳、许昌、焦作、鹤壁,郑州大都市区内各城市协作及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曹孜认为,总体上,省内以郑州为中心的中部城市有更强的经济实力。近3年内,大部分城市排名相对稳定,河南城市发展已经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心以郑州、洛阳、许昌、焦作、济源为优势地带;周边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有待以经济转型为引擎实施全面提升。

曹孜认为许昌具有3个优势:经济增长潜能大、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政府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得力。

创新、转型,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城市的经济增长潜能不单指经济发展潜力。”曹孜说,它还包括城市的企业竞争力、科技人才储备及创新能力等,经济创新能力强、产业转型发展快的城市经济增长潜能相对就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恰恰是许昌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抓手。

自2013年开始,许昌连续6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累计拿出逾2亿元“真金白银”对优秀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重奖。到2020年,许昌将建成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区,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到“十三五”末,许昌将形成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再生金属及制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许昌近年来始终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在存量上,抓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大力推行“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努力实现“老树发新枝”;在增量上,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紧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力求实现“新锐挑大梁”。目前,许昌已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核心集聚区之一。

民营经济从“跟跑”到“领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对许昌而言,民营经济创造了80%以上的经济总量、75%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投资和90%以上的就业。许昌民营经济分量之重、活力之强、发展之快,在全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属于佼佼者。

许昌的民营经济为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得益于我市有一大批聪明能干、敢打敢拼,既目光长远又脚踏实地的民营企业家。

20世纪90年代初,“森源”是一家小型民营开关厂。在企业家楚金甫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其已经成为集科研、制造、贸易、投资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17年,“森源”实现销售收入423.6亿元,同比增长37.15%,成功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豪丰机械,曾是一个坐落于偏僻小镇的民营拖拉机厂,为了获得技术支持,数次上门相请,打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建成行业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合作第一年就推出国内领先的产品,为公司创造了数千万元利润。

万里路桥,这个原本靠“肩扛手提”施工的道路桥梁养护队通过引进吸收振动搅拌技术建立行业标准,相继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国家专利300多项,一举成为行业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

正是得益于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许昌的民营企业由小到大、由大渐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梯、食品及冷链、超硬材料及制品、再生金属及制品、发制品等优势产业链,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长盛不衰。

保持优良营商环境有“双保险”

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我市从以党建引领、构建和谐政商关系两方面入手,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我市一直重视非公经济中的党建工作。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8%,党的工作覆盖率保持在100%。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早已成为许昌非公企业的共识。非公企业党建“一片红”的背后,党委、政府引领起到了关键作用。许昌在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员中设置发明创新、安全生产、市场营销、质量监督、节能减排等30多类岗位,推动7944名无职党员上岗履责,上岗率达98%。2017年以来,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完成科技攻关项目548个,创造经济效益2.74亿元,节约成本6500多万元。

营商环境,已成为许昌的品牌和名片。我市各级政府把自身定位为企业的“联络员”“宣传员”“服务员”,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近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38项具体措施,制定实施了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大企业集团培育等7个行动计划,坚持每年召开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近3年累计拿出7.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2017年7月,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动员会上,我市郑重承诺:到当年年底,所有经审核公布的事项要全部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即“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腿”。目前,许昌行政审批事项由822项减至98项,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之一。

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遇到的资金、土地、市场、政策、保障等问题,我市于2018年年末启动“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截至2019年1月初,全市共收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615个,其中办结和正在推进解决的258个,为处于“寒冬”的企业送去了温暖。

教育、医疗,未来仍需努力

“可持续发展排名靠前,并不意味着许昌的发展就没有问题!”曹孜说,在社会指标方面,许昌仅排在第15位。也就是说,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其短板。

在她看来,未来,许昌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城市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积累,扩大初级、高级中学的招生规模,引进外地有实力的高校建立分校。

同时,许昌需要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在经济发展方面,许昌仍需引入创新资源,培养有地方特色、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成长,实现和郑州、开封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互补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效应。

新闻连连看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即在既定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实现个人、社会、环境的长期和谐共存、共同优化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维护当代人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实现资源分配的代际公平。

环境、经济、社会、治理4个方面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资源环境容量的提升为产业发展创造空间,生态环境优良是吸引人才和资本的前提,经济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治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