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选题会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4-11-07

2024年11月6日下午,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举行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选题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创新性研究。会议由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保中教授主持,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智能化、绿色发展等多个前沿议题,与会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自身的研究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高保中教授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与经济相关的六大领域24个具体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经济改革的核心,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他指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从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入手,以确保我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于全面创新支持体制机制的构建,高保中教授提出,国家应继续强化基础研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他强调了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指出在经济波动中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有效调控,确保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他还提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强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高保中教授还指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实现中国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的关键。要在保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制度型开放,为吸引外资、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持,推动高质量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宋智勇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出发,探讨了如何在全球经济大变局下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他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拓宽了研究视野。他指出,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征,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中国在全球经济学领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刘岱宁博士则聚焦于智能化发展对人口流动模式的影响,认为随着智能化在各行业的快速渗透,人口流动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变。他指出,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崛起,这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区域分布和流动趋势。他认为,未来应完善政策支持,优化人才流动机制,以保障高质量经济发展与智能化进程相适应,为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配置提供政策指导。

娄春杰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正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新职业机会,但也可能引发部分传统岗位的流失。因此,他提出,政府应加强新兴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劳动者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能,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目标。

纪鸿超博士就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产业融合能够为农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增长。纪博士指出,通过深化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村经济与现代农业、加工、服务等多种产业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他建议,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生产技能,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长效增长。

曹孜教授从绿色制造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绿色制造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求,更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他强调,绿色制造带来的经济效应体现在成本降低、资源利用率提升等方面,而社会效应则体现在对公众健康的积极影响和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上。曹教授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测度绿色制造的效益,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张霞教授以智能化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了智能化与我国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她认为,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为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张教授指出,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地方治理模式,能够提升政府响应社会需求的效率,实现治理的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智能化治理工具的研究与应用,能够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鲁惠中博士分享了机器学习在我国企业创新真实性测度中的应用,认为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科学评估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而推动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他指出,通过机器学习可以对企业的创新成果进行真实性分析,以避免资源的错配,推动创新型企业获得更高效的支持。鲁博士呼吁,加强对机器学习技术在创新真实性测度中的应用研究,为企业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支撑。

茹雪博士则从数字文明的视角出发,讨论了零碳工业园效果测度问题。她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零碳工业园的建设已成为工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茹博士认为,未来应建立系统的测度指标,以评估零碳工业园在节能减排、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表现,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她还建议,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零碳工业园的综合效益,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东昆博士探讨了基于大模型的我国科技创新先进性测度问题。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科技创新的量化测度提供了新手段。他认为,应用大模型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精准地了解我国科技创新的前沿水平,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助力国家科技强国战略。李博士建议,进一步完善大模型的算法与应用,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进性测度体系建设。

李桂鸽教授结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探讨了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她指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构建健康金融生态的基础,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可以为信用体系的健全提供有力支撑。李教授认为,通过提升全社会的金融诚信意识,可以有效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信用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她呼吁在教育、政策等方面加大金融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的信用意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体系。

本次研讨会在深入交流中落下帷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本次会议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也为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选题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