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中原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保中为四川妇女干部作了题为《我国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主题报告。高保中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特点,并深入解读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应对措施。
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经济运行特点的改变
我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大量资本投入、劳动力资源以及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以扩张性为主。然而,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大,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当前,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带来了经济运行特点的显著变化。
增速放缓但更注重质量。与过去依赖高投入、高能耗的快速扩张模式不同,当前的经济增长更注重内在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强调稳步发展。经济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逐步降至中高速增长,GDP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制造业,逐渐转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主导。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传统制造业也在转型过程中逐步向高端制造和智能化生产升级。
内需拉动作用增强。过去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外向型经济,逐渐向以内需驱动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中高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形式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绿色发展成为新动力。与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相比,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逻辑。节能减排、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领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推动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二、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正在通过一系列新动能来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新动能不仅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率,还为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1.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我国正在实现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的延伸,摆脱对传统资源型经济的依赖。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许多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重塑了生产和商业模式。科技创新作为新动能,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数字经济驱动的新动能
数字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流、数据流和资金流的快速流动,极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数字化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渗透,带来了广泛的产业变革。智能制造推动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型,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数字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而在金融、物流、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数字化技术推动了服务效率的提升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此外,电子商务、在线消费、共享经济等新兴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推动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3.绿色发展驱动的新动能
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之一。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限制的日益凸显,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发展,将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推动“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绿色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有效降低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此外,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绿色金融的发展促进了更多的环保项目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
4.内需扩张驱动的新动能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内需的增长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消费结构的优化,特别是中高端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新兴消费领域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快速增长,为国内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政府通过实施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居民消费、提升消费能力,例如通过减税、提高社会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政策,进一步释放了内需潜力。同时,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共享消费等新消费模式的崛起,推动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内需扩张成为了应对外部经济不确定性的重要依托,也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5.开放合作驱动的新动能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加深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技术合作、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为全球经济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自贸区建设、跨境电商发展、国际科技合作等多方面的开放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吸引国际人才和技术,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合作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6.改革深化驱动的新动能
深化改革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保障。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市场效率。国企改革、市场化改革、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市场活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特别是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促进了企业创新和创业活力的释放。土地制度改革、资本市场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推动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改革开放的深化,不仅提升了市场的运行效率,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当前增长趋势改变和结构矛盾叠加周期冲击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增长趋势的改变和结构矛盾的累积,对经济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过去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成为制约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增长趋势改变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传统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模式已逐渐失去效力,内外需动力的减弱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挑战。首先,国际市场的需求疲软和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使得我国的外需拉动效应逐步减弱,过去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其次,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较大压力。加之环境和资源约束日益加剧,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推动了经济增速放缓。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波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加剧。例如,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地缘政治风险,都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些趋势性变化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要求我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2.结构矛盾的累积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大量资本投入导致了过度的产能扩张,尤其是在钢铁、煤炭、建材等重工业领域,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一时期供给侧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巨大的总供给,而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能力提升却相对滞后,导致总需求的增长难以匹配总供给的快速扩张。供需错配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具体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形成了供给过剩的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结构的扭曲加剧了经济运行的不平衡。一方面,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过剩的产能和低效益的行业拖累了经济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未能跟上生产端的扩张,导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不足。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较弱,内需无法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形成了“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这一结构性矛盾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潜力,还导致了经济波动的加剧。供给侧的过剩压力一旦遇到外部需求的下滑或周期性冲击,企业盈利能力便会迅速恶化,进而引发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连锁反应,加剧经济波动。同时,供给过剩还导致了资源错配和环境成本的增加,加重了经济运行的负担。
3.周期冲击与结构矛盾叠加的影响
周期性冲击与结构性矛盾相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国际经济波动和外需疲软放大了国内供给过剩的问题,尤其是受全球经济周期影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和订单大幅减少,使得供给与需求的错配更加严重。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例如疫情冲击、供应链中断、贸易摩擦等,也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周期性冲击。
国内的周期性冲击也不容忽视。房地产市场波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等问题,可能会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形成潜在风险。尤其是房地产行业作为过去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当前进入调整期,投资和消费的下降将对整体经济产生溢出效应,进而加剧结构性问题的暴露。此外,部分行业的去产能和去杠杆任务仍未完成,市场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周期性波动。
四、我国宏观政策的重新定位和着力点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可以看出我国宏观政策的重新定位和着力点。
1.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体制机制的牵引作用
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的核心之一是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表明我国宏观政策的首要定位在于利用改革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优化结构的重要动力。改革举措将着力于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完善,包括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优化,以及防止行政干预经济纠纷。这样的政策取向不仅有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还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
2.逆周期调节与政策协调
会议强调要加强逆周期调节,说明在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结构性问题显现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将更加注重防范周期性风险,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定经济运行。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到加快专项债发行、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投资支持。货币政策则通过多种工具组合,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3.扩大内需,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内需扩张,尤其是提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会议特别强调要将提振消费作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表明政策开始更明确地转向内需拉动,尤其注重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服务消费等措施来推动消费升级。强调了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以此扩展内需的广度,促进消费的扩容升级。
4.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宏观政策的另一重点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会议提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发展,防止“内卷式”竞争,推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反映出我国宏观政策正通过加速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来推动经济的结构性升级。
5.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外资和外贸支持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定位,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显示出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仍坚持推动全球化和外资流入,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
6.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领域的风险。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会议提出要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推进地方政府债务一揽子化解方案。此外,房地产领域强调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出通过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来化解风险。
7.乡村振兴与农业安全
在宏观政策的定位中,会议强调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同时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保护,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农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8.保障和改善民生
会议还将保障民生作为政策的重点之一。特别是针对就业问题、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帮扶和社会保障网的织密,宏观政策的着力点更加明确地向改善民生倾斜,尤其是通过就业优先政策、社会保障等手段,确保经济增长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