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学人风格的典范——我心目中的耿明斋教授
初次认识耿明斋老师大抵上是在1987年下半年。当时在濮阳做监考工作。有一天晚上,耿老师几人到我们住的地方看望我们几位年轻老师,以示慰问。当时并没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有人介绍说耿老师是学校为数不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的老师,使我油然而生崇敬之心。由于我们不在一个工作单位,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却常能听到耿老师的事迹。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学校将我们几个经济管理类的系所整合成立经贸管理学院,耿老师出任副院长,我们的接触机会开始慢慢变得多起来了。
2009年11月在省委二所,耿教授与时任郭庚茂省长、张大卫副省长在会议间隙交流
经济学思想
1.开阔的经济学思路
耿明斋教授师从我国著名的资本论专家周守正教授,受到过严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训练。然而耿明斋教授不囿于既有的专业学科知识、见解和研究范式,不断学习新的经济理论,具有更为开阔的社会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视野。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宗学人,他尤其注重西方经济学也就是后来流行的现代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这使得他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十分宽厚,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视角也更为开阔,为他后来研究中原经济社会问题,尤其是创立中原崛起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不囿于先入为主的学人素养弥足珍贵,尤其值得我辈学人学习与敬仰。
2.学以致用的经济学思想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这是耿明斋教授的经济学座右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一些新问题,由此而派生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实施路径等诸多现实需求。这些问题涉及体制、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研究颇具挑战。而耿老师不畏险阻,深入社会前沿调查研究,独辟蹊径进行思考,常有创新实用政策建议呈现于世人。郑汴一体化方案、中原城市群建设与中原崛起政策建议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3.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
经济学研究领域繁多方法不一,彼此之间难免存在差异与争论,耿明斋教授在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常常以欣赏甚至学习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不同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流派,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
学院治理
1. 不拘一格,访贤求才
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2001年,新成立的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人才发展遇到诸多瓶颈。耿明斋教授临危受命主持大局。他上任伊始就提出 “崇尚学术、尊重学人、多元发展、和而不同”的办学治院理念。经过认真思考与调研,他提出“做大做强”的经济学院发展战略,即先做大,然后做强,目标是进入国家一流经济学院行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耿老师不拘一格,广招贤才。
齐玲博士的加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两人在机场偶遇结识的,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齐玲,为耿老师干事创业的真诚、热心和理念所打动,欣然接受耿老师的邀请,加入经济学院团队。她学术功底深厚,倾心学术,为人单纯,作为引进的第一位海归博士,她的加入迅速改变了学院的学术视野与学科结构,对于学院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对于博士学位点建设具有突破性的里程碑意义。
彭凯翔教授的延聘则是另一个绝佳的案例。彭凯翔是北京大学肄业的博士研究生,学术功底扎实,研究特点鲜明,学术人品俱佳。但是由于特殊的原因,他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只想寻找一个适合其做学问的单位工作。耿老师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学位问题而犹豫不决,而是迅速向学校汇报情况,为他争取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吸引他加盟入职河南大学。事实证明,彭凯翔教授的引进对经济学院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氛围的构建、对河南大学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彭凯翔教授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市场经济与组织结构的研究奠定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框架,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学院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2010年3月,耿教授在耶鲁大学与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交流
2.重点突破,均衡发展
除人才问题外,面对学院发展错综复杂的各类矛盾,耿老师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博士点建设为重点,各学科均衡发展。尽管历史上河南大学经济学科独领风骚,但由于固守既有的专业学科领域,对新兴学科跟踪不紧,学科建设逐渐呈现落后趋势。耿老师整合全校资源,首先健全了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建设博士点时,耿老师通过仔细分析国内的博士点建设形势,尤其是分析了省内学科现状和学位点建设的战略布局与发展趋势,结合我校当时的相关学科支撑等校情,提出不走寻常路,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博士点先在应用经济学领域进行突破,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的观点。实践证明,耿老师既具有战略眼光,也同样具有高超的战术能力,使得学校的经济学科博士点建设,从应用经济学一点突破,到全面开花、欣欣向荣的局面。
第二,提升待遇,稳定人心。耿明斋教授除了操心对教授、博士们的工作、学术和生活安排照顾之外,在他们的晋职提升方面也可谓是关怀备至。像齐玲、彭凯翔这样的特殊人才,尽管研究水平很高,学术影响很大,但是按照既定的途径进行评审排序难免会有一定争议。耿老师力排众议极力向学校推举学术水平真正优秀的人选,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职称与待遇问题。这些做法不仅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而且也对学校后来的职称评审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曾积极斡旋学校、开拓市场、多方奔走,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同层次的横向联合人才培训与培养,大幅改善了经济学院的经济状况。
第三,建立健全科研奖励政策。经济学院的学术研究以往都是自发的,几乎没有任何组织,更没有任何制度性保障。这就导致研究完全依赖于个人兴趣爱好,研究方向零星分散,团队能力不足,学科专业凝聚力不强。耿老师组织大家讨论凝聚专业研究方向,成立若干个研究机构,制定有关科研管理与奖励办法,极大地刺激了教师们的合作研究积极性,浓厚了学院的学术研究氛围。
参加财政部财科所博士论文答辩
3.用人选人的领导艺术与历史担当
付雪成当时是经济学院的主管教学副院长,工作勤勤恳恳。但是由于学院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加之相当数量的年轻教师在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学习,导致有时候教学工作很难均衡安排,任务较重的教师时有怨言。耿老师不仅亲自做有关教师的工作,减轻教学院长的压力,而且调整政策,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政策倾斜力度,提高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更有甚者,他在不同场合公开地讲:“学院可以没有我,但是离开付雪成,学院将无法运行。”这给擅长教学管理工作的付雪成以极大的精神鼓励与慰藉。
2012年,按照规定年届六旬的耿老师要退居二线了。耿老师主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十余年,将学院带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在既有高水平的平台之上,如何夯实经济学院内涵发展的基础,迎接更高更大的新的一轮竞争与挑战,新院长人选无疑成为关键。后来极力推荐宋丙涛博士做院长,我心头一震:“丙涛还不是教授啊!”但随后我就明白耿老师他们的苦心了。除去学术领导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检验之外,其他条件丙涛博士一样不缺,而且还具备弥足珍贵的学术纯粹品格,经济学院后来的发展说明了一切。耿老师和他们这一届的领导班子的历史责任感彰明较著。
为人处世二三事
1. 容人之心的耿老师
大抵是1999年,我刚刚当上副系主任(副所长)就参加了学院领导召开的有十人左右的小型会议,会上就某一个问题争执不下。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我认真听取每一方面的意见与看法,尽管有自己的判断与看法,却一直没敢发表。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抽空准备发言,却被反驳打断了。当时还是副院长的耿老师却坚持说道:“还是听新顺讲完再说呗。”于是我按照所学的数学逻辑范式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尽量完整地表达了自己对该问题的判断与处理办法。讲完之后自我感觉额头上有些许虚汗冒了出来,很紧张地等大家的批评。会议一阵沉默之后,还是耿老师打破了平静说到:“看来刚才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新顺讲得很有道理,我看就按新顺的建议处理这事会好些。”这一幕不时出现在我脑海中,鼓励我大胆地讲出自己的看法,不论别人如何看待,做好自己最为要紧。
2. 有思想、有方法的耿老师
中国的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纯粹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之外还涉及许多社会性事务与问题,而后者往往令学校非常头疼。宋纯鹏校长是国际知名的生物学家,在一次谈到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及学校管理等问题时深有感触地讲:“中国的大学管理非常复杂,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才可胜任。我们不缺乏能说会道有思想的人,缺乏能将理论思想变为现实的操盘手。耿明斋老师做过生产队长,读过研究生,培养过博士,指导过企业股份制改造,经常到社会基层考察调研指导工作,是不可多得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全才。我们学校这样的有思想有方法的专家太少了!”
补记
耿明斋教授出生在中原,生长在中原,事业起步于中原发展于中原,所从事的主要研究也是基于中原,可谓是为数不多扎根于中原并研究中原问题的本土著名经济学家。尽管耿教授在全国经济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我还是愿意将本文命之为“中原学人风格的典范——我心目中的耿明斋教授”。今年是耿明斋教授从研从教四十周年,谨以此文以示纪念。
作者简介
赵新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议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