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亦师亦友亦长者——我所认识的耿明斋教授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3-08

年前,王理博士从广州打来电话,说今年是耿明斋教授七十寿辰,他们几位同学想发起组织召开“耿明斋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想约我从其他视角写点东西,以利于更全面地了解耿教授。因为我和耿明斋教授的特殊关系,便欣然接受了任务。

首先,耿明斋教授是我的授业恩师。他1978年考入河南大学(当时校名为开封师范学院)政教系,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周守正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我是1983年考入河南大学(当时校名为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读书,有幸成为耿老师的学生。他当时给我们年级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上课的地点就在明伦校区十号楼。特别要提出的是,我们这届学生是耿老师留校工作后教授的第一届学生。我毕业后,留在学校人事处师资科工作,因为工作原因,我和耿老师交往颇多。

2006年,和耿院长一起参加学生毕业典礼

同时,耿教授曾经是我工作中最亲密的搭档。2004年4月,经组织安排,我出任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和时任院长的耿明斋教授一起,共同负责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朝夕相处,精诚团结,并肩战斗,密切配合,共同见证了学院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几年间,经济学院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学位点建设、学科发展、学术交流、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内部管理、学院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跻身于国内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科的第一方阵,在省内高校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你无论花多少金钱都无法把它留下。转眼,我离开经济学院已经十个年头了,期间又调整了三个岗位。不知不觉,我也到了花甲之年,已临近退休。我知道,耿老师大我十二岁,今年已经是古稀之年。想起最初他给我们上课时风华正茂、侃侃而谈的情形,想起那时才过而立之年的他和大学时代青春年少的同学,不由得心生感慨:是谁把流年暗换,转眼便是三四十年!离开经济学院后的近十年中,虽然我很少回去,但视线和情感从未离开。闲暇之余,我常常思考和回忆与耿老师合作时的经历与成长、付出与收获、成功与喜悦。

在经济学院与耿教授相处期间,我们的合作是默契的、愉快的,在涉及学院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我们的认识也总是一致的。虽然有时候也有分歧和争论,但我们两个从没有因为工作红过脸,伤过感情,往往是经过坦诚沟通和充分讨论交流,最终会达成谅解与共识。因此,我总是觉得那段时间过得特别快,主要得益于有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宽容的人文环境,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在很短的时间才得以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和耿院长配合会那么好,为什么经济学院发展那么快?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一方面是因为耿教授是我的授业恩师,我像对待长辈一样尊重和爱戴他。重要的方面是他对学院建设发展的科学判断、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深谋远虑、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定态度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理念,以及对融入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布局等方面,都令我佩服和认同。例如,当时他力排众议,大规模引进青年博士人才,不惜重金投入学位点建设。刚开始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但随着后来学院发展不断加快,大家也纷纷点头称赞。可以说,是耿明斋教授以前瞻的眼光、独特的判断和果断的措施,为经济学院后来的发展赢得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010年,和耿院长一起赴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拜访校友胡学勤教授

与一般的大学教授相比,耿明斋教授无论是在业务工作、管理工作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细细梳理起来,我对以下几方面的印象特别深刻。

耿教授是一位具有超前战略思维的大学院长

担任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期间,耿教授十分重视谋划学院发展战略,先后在开封、濮阳等多地召开“经济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省内外同行专家,与学院副高职称以上教师代表坐在一起,就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碰撞思想、启发智慧、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面对发展规模小、力量弱的现实,耿院长果断提出了“做大做强经济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胆设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教职工队伍已经达到140人左右,本科专业由2个增长为6个,获得了经济类全部的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生数量多年位居全校专业学院第一位,达到了3400人左右。与此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改委联合成立“中原发展研究院”。时任省长的郭庚茂同志来校揭牌祝贺。目前,中原发展研究院已发展成为雄踞河南、辐射全国的高端智库。

耿院长重视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树立学术标杆,提出“崇尚学术,尊重学人”的口号,并号召大家向周守正、许兴亚、于金富、宋丙涛、彭凯翔、郑祖玄等老中青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学习,把学术标准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给学人以最高的尊重和地位。经过十余年努力和积累,经济学院的科研工作后来居上,在全校各学院中的排名一直位居前列。

不同学科之间如何协调发展顺序,如何合理分配资源,面临着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选择。这也恰恰是最能考验院长胸怀和格局的地方。当时,经济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其中,在周守正、许兴亚两位先生的苦心经营下,理论经济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政治经济学硕士点,在全国影响力较大,并已有政治经济学二级博士点。应用经济学也拥有区域经济学二级博士点,拥有一批年富力强、学术基础较好的中青年才俊,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应用经济学科得以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相关学科人才。而统计学科人员最少,基础最弱,还需要和数学学院联合建设。面对这种情况,为统筹协调三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耿院长提出了“多元发展、合作共赢”的学科发展思想,倡导、鼓励三个学科交叉融合、合作共建。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十余年的密切配合,三个学科之间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先后都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耿教授是一个善于抓大事、抓主要矛盾的大学院长

他在任期间,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绩。在学院各项工作中,他最重视人才引进。他经常说,办大学,最关键是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了一流的师资,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学科建设都会发展起来。他对人才的评价判断和选拔使用从来都不拘一格,重在考察其学术水平和专业态度,这从引进海归博士齐玲女士和青年学者彭凯翔先生就可见端倪。那些年,尽管经济学博士十分抢手,引进难度很大,经济学院还是接收了几十位博士,其中,一些博士其实是被耿院长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所打动才选择了河南大学。目前他们大都晋升了高级职称,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另外,耿院长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当时,经济学院每周都有不止一场名家学术报告,曾经邀请到北大的刘伟,清华的蔡继明,人大的卫兴华、林岗、袁卫,南开的洪银兴,武大的顾海良,厦大的庄宗明,西财的刘锡良,中国社科院的程恩富、王振中、刘迎秋、高培勇、张宇燕等大批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或进行学术报告,使广大师生开阔了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兴趣,明确了学术方向,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在学院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耿院长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始终强调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发展、学院学科建设最核心的竞争力。当时,作为新建的学院,经济学院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耿院长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科研兴趣的培养,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每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都亲自动员、亲自组织,经常帮助年轻教师论证选题、修改申报书。在他的带动下,经济学院当时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人较多,加之重视前期论证,对填写材料精益求精,所以每年都会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多的一年好像是获得七八项,在全国高校经济学院中名列前茅。耿院长还经常邀请《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经济学权威期刊杂志、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出版社的主编、副主编、编辑来学院讲学,帮助青年教师遴选科研题目,规范学术方法和科研路径。受此影响,广大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迅速提高,不少人陆续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A刊或B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进步很快。

学院通过引进大批青年才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日渐得到提升,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那几年,经济学院发展可谓捷报频传:相继收获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获批了教育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级创新试验区。学院一系列突破性的成绩,在全国地方高校经济学科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实践证明,耿院长关于学院建设发展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办法措施是科学的、合理的,更是管用的、有效的。

前排右七张大卫(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右五程传兴(河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右四王永苏(河南省政府研究室原主任)前排左二耿明斋、左六关爱和(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左七肖红叶(天津财经大学资深教授)

耿教授是一位真正能够打通政、商、学三界的大学教授

耿教授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而是一个十分重视社会调查、坚持以问题为研究导向的经济学专家。在考入大学之前,他曾在老家担任过生产队长,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深刻体察,所以几十年来他的学术兴趣和研究领域始终聚焦于农业的工业化之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建设、城市群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他多次组织师生,利用暑假进行“千村万户”农业调查,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好评。他为省、市、县各级政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政策咨询,被省政府及多个城市聘为经济社会发展理论顾问,是各级政府信得过的理论咨询专家。

加强校企合作,广泛与企业家打交道,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政策咨询服务,为学院发展争取外部资源。当时,宇通客车集团总裁汤玉祥先生、肯同国际集团总裁宋海聚先生、深圳海王生物总裁刘占军先生、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刘卫星行长等一大批企业家、金融业高管,都是经济学院的常客和兼职教授。他们与经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奖学金和研究基金,资助学术活动,并为师生提供调研、参观、考察和实习机会。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使经济学这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始终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和学术界同行打交道,耿教授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十余年的院长经历,让他在全国的经济学院、经济学科的知名度、影响力甚至都超过了学校本身。我们曾多次外出拜访同行,一些经济学界的前辈泰斗,如宋涛先生、卫兴华先生、谷书堂先生,听说耿院长来了,再忙也要高兴地见面聊一聊,十分关心地询问河南大学经济学科的发展情况,并表示给予全力支持。有一次,我们邀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贵军教授来校参加学术活动,他竟然亲自驾车沿大广高速直奔开封,让我们倍感意外和激动。耿院长当即安排时任副院长的宋丙涛驱车到濮阳迎接。双方相见甚欢,传为佳话。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那些年得以快速发展,得益于耿院长营造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友好相助的经济学人朋友圈,让全国的同行专家对我们经济学院高度认可,进而对学院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起接待专家。前排左一林岗(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左二洪银兴(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左三卫兴华(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左四关爱和(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左六逄锦聚(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后排左三耿明斋、左六李小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

耿教授是一位没有烦恼、不知疲倦、永远在路上的优秀学者

他始终特别勤奋,惜时如金,总是有干不完的工作。他总是在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后,来不及休息就又开始考虑下一个目标。在紧张的节奏中,他忘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失败和挫折、麻烦与苦恼,总是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我曾经问他:“耿老师,工作这么忙,困难这么多,你有没有烦恼,觉不觉得疲倦?”他哈哈一笑,轻描淡写地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想那些有什么用呢?”正是靠着这种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敢想敢干、知难而上的勇气,他带领全体师生,以十多年坚韧不拔的努力,使经济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省内走向全国、全世界,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国高校经济学科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

耿教授于2013年1月卸任经济学院院长,仍担任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他把办公地点搬到中原发展研究院,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对河南及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上,就郑汴一体化发展、中原城市群、中原崛起、河南小城镇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他带领中原发展研究院,为省委、省政府制定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咨询,中原发展研究院也迅速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

几年后,耿教授倡导发起了“两宋论坛”,旨在促进开封和杭州两市经贸和文化交流,首期便组织得风生水起。自此,从杭州到开封,宋代两个古都南北呼应、同气连枝。“两宋论坛”的举办,引起了杭州和开封两座城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每届都有重要领导参加,不仅深化了开封与杭州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河南与浙江的多方面合作。前不久,通过关注耿教授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明斋观察”,才了解到如今的他兴趣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关注的领域更加多元。他不仅在经济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而且对人类文明演进、世界历史发展等颇有心得。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后,他很快便对会议提出的河南发展十大战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解读。

耿明斋教授生于河南、长于河南,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是河南大学培养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思想和理论思考,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浸润与影响。

作为一位具有独立思想的学者,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无论在任何人面前,他始终不亢不卑,永远充满自信。他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用自己的理念、智慧和能力,把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带上了一个高峰,创造了学科发展的奇迹。作为耿教授的学生、同事、战友和搭档,我发自肺腑地敬佩他。

作者简介

李庆春,河南大学政教系毕业留校工作,曾任马列德育部书记、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机关党委书记,现任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