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纪鸿超:乡村振兴中人才瓶颈破解之策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4-14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创新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自成体系,对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总要求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阐述,深刻回答了“为谁振兴、谁来振兴、如何振兴”等三个问题。从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来看,“谁来振兴”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依靠农民来推动,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摆脱传统的农民身份,依靠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结合党支部、驻村干部的作用,吸引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乡村建设,具体来说要有基层组织引路人、产业发展推动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战略初见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目前人才振兴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

一、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瓶颈问题

(一)农业生产吸不住人

根据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从2014年进行的“百县千村”调研以及在河南省内某些县的整体调研,目前农村中仅有25%左右的劳动力完全从事农业生产,而有25%的劳动力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其余50%的进行兼业生产。调研中村干部在交谈时也提到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妇女、儿童等,不懂现代农业技术,掌握信息不及时,农业生产很大

程度上依靠传统方式,有些甚至还是“靠天吃饭”,耕地“种一季、荒一季”的季节性撂荒现象也时有发生。总结起来就是“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种地主力是60后”。“386199部队”现象一时难以改变,未来农业生产主力军情况堪忧,吸引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成为值得研究的一大课题。

(二)乡村的生活条件留不下人

从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结果来看,目前乡村的生活条件、文化环境和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娱乐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此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因此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生活。虽然现在返乡农民工越来越多,但是“回流”有限,大部分有过在大城市打工经历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回到乡村,即使在老家盖了新房,仍选择到县城或者城镇安家,平时在县城从事小买卖、服务业等,没有回乡种地务农的意愿。

(三)基层组织后继乏人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力量,但是目前乡村年轻人大量外流,村干部待遇低,村级组织带头人面临素质不高、年龄偏大、选拔困难、后继乏人等难题。不过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这一瓶颈正逐渐缓解。2021年正好经历了河南南部某县的基层党组织换届,村干部年轻化已经被纳入了考察标准。但仍需注意的是,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基础素质虽然可以通过前期的换届环节进行初步筛选把关,但是后续科学化、常态化选育留用和激励问题依然是制约因素。

(四)集体经济较弱带不动人

根据我们的访谈,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的反映,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较少,规模较小,导致可支配资金偏少,无法组织活动,不利于村庄凝聚力的形成。另外农村的集体资产目前很多都是由村干部个人进行管理,由于受制于村干部素质不高等因素,村集体资产的运营水平和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

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根本因素。多年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倾向导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局面,乡村的劳动环境、收入水平、福利待遇等都较差,城市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农业生产收入,这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而导致留守农村的劳动力都是老人和妇女,制约了农业生产。

(二)农业生产率低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耕作,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本身的素质不高,不懂现代农业技术。虽然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提升,而且花了很大力气在农田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上,但是由于劳动力等的制约,综合利用率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分散经营,每家每户的耕地规模较小,而且呈现细碎化态势,影响了耕作效率,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今后,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农业一体化、生产者组织化、土地流转等方面,需要从过去的以小农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结构向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转变。

(三)政策不灵活

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大规模机械应用等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更为关键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组合。人才要素作为乡村振兴最核心的要素,目前却面临着一些引进和管理障碍。比如,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乡镇一级没有对应人才管理与使用的权属部门,对农村人才的管理难度大,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小,短期内难以见效。

三、政策建议

(一)壮大农村产业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快土地流转,创新模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引龙头企业等发展农村产业,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实现链条式发展,壮大农村产业。

(二)畅通要素下乡通道

重点做好“两类人、一工程、一环境”的“211计划”。

“两类人”方面。一方面是吸引返乡创业人员。2020年返乡创业人员超过1000万,这些人员绝大多数都从事过新业态新经济等,挖掘好了之后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要鼓励城市人才下乡、留乡、参与乡村振兴,鼓励外来人才引进,更好地带动本土人才成长。要注意的是,从县城或者乡村走出去的城市退休干部和专家眼界开阔有思路、资源整合能力强、“乡土情结”较浓厚,会是推进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人才宝库。

“一工程”方面。科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建立健全各类农业农村人才的认定摸底工作、培训培养机制和引进激励体制等,全方位、多维度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一环境”方面。这也是最关键的,要优化乡村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将人才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回引政策为桥梁,切实完善引进机制,创造出大展身手的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有施展才华的空间。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完善人才在乡村成长和建功立业的激励机制。

(三)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第一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强乡土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县城和乡村的基础教育,强化家乡教育,培养乡土意识,增强中小学生对家乡和乡村的感情。第二在职业教育方面强化需求对接。针对乡村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学校建立人才培养的定制模式,实现供需匹配,保证乡村建设人才的稳定供应,同时也部分解决了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困境。第三在高等教育方面鼓励建设家乡。一方面高校探索建立乡村实践基地。扩展暑期乡村支教的范围和内容,逐步扩展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对乡村的了解,提高将来服务乡村建设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在选调生等政策方面,强化对河南本土高校的倾斜。河南本土高校的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服务河南的意愿,但是选调生等政策方面的照顾力度不足,而且在选调生等的培养使用方面,增强灵活性,因人施策,分类管理,人尽其才。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结合落实组织振兴要求,坚持“重选拔、严管理,重实绩、严考核,重激励、严约束”的原则,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重视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建立重点对象定向回引机制,把优秀农民工吸引回来、使用起来、扎根下来,从优秀返乡农民工中选拔培养村“两委”干部,着力打造一支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带头人队伍。

(五)壮大集体经济

对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较好的村级集体,可以根据资源特点、要素条件,因地制宜有效地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对于没有区位优势、资源较少的村级集体,需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转型升级,选择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方式。深入挖掘村级集体资产的综合价值,发展“村级+”合作模式,培植特色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