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智库成果】张振立: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 构建中原沿黄大都市区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04-19

【摘 要】2019年两会期间,“黄河生态经济带”成为多位委员、代表关注的热点,沿黄九省区政协主席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将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列入国家战略规划。2017年以来,中原发展研究院围绕沿黄生态经济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课题组认为中原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是一个包括黄河河道疏浚、滩区治理、堤内堤外林带建设、湿地建设、沿黄城乡融合、两岸城市联通、新兴产业布局、滨河新区建设、沿黄特色小镇建设等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要实施这一战略性系统工程,需要选准切入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开封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应将开封作为试点,有序向北岸的新乡、焦作和上游的郑州、洛阳推进,通过联动、互动、融合的一体化运作,形成沿黄都市化建设的大格局。

一、中原沿黄大都市区呼之欲出

河南处于黄河的中下游,河道最宽,滩区面积最大,沿河城乡最多,人口最为密集,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危害最大。黄河流经洛阳、郑州、开封三大古都,其生态状况决定着中原都市区的发展格局和都市品位。“黄河生态经济带” 建设战略率先在中原启动,对中原发展大格局具有定盘成局的战略意义。2017年以来,中原发展研究院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建设中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思路及方略”“郑汴沿黄生态经济带开封滨河地段应有发展格局的规划研究”等课题,并实地考察了郑州、洛阳、开封、济源、原阳、孟津、兰考等沿黄地区,拜访了黄委会有关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方略,为中原地区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我们的基本思路和方略是:以黄河为中原发展的轴心地带,以黄河生态治理奠定中原地区的生态格局;在此生态格局的基础上,谋划中原发展的都市格局和城乡格局;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以黄河两岸城乡融合为目标,谋划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市融为一体的中原沿黄大都市区;通过河道疏浚、沉沙湖建设、堆丘造林建设,彻底解决悬河问题;通过湿地建设、花果园林建设、景观大堤建设、沿黄特色小镇建设,将黄河滩区建设成沿黄大都市区中的特色园林景区;通过湿地林带、沙丘林带、花果林带、堤岸林带和堤外林带的五层林带建设,形成沿黄生态保障的森林体系;将原黄河大堤改造成宽100米、8车道或10车道的都市快速干道,黄河南北两岸通过多条桥梁或隧道将郑州、开封与新乡、焦作连在一起,形成沿黄都市路网;郑州、开封、洛阳和新乡、焦作的滨河地区,规划建设滨河都市新区,形成中原沿黄大都市区。

近年来,中原沿黄地带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风起云涌,高潮迭起。郑州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对标国内一线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规划不断更新,空间不断拓展,品位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增强,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出都市区的辉煌前景。开封以郑汴一体化、郑汴新区建设为主线,积极融入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区建设进程,提出建设中原现代服务业之都的战略目标,力争成为鼎立于中原大都市区中的一个都市化城市。洛阳以中国千年古都的底蕴,以“一带一路”主要节点的优势,以中原现代先进制造业之都的气势,积极打造中原副中心城市;新乡以黄河北岸中心城市、原平原省省会的优势,以建设滨河“平原新区”为抓手,积极谋划沿黄地带的发展战略。焦作携太行、黄河相依相拥之势,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森林城市,以新兴产业重塑城市形象。黄河自小浪底以下,南岸的洛阳、郑州、开封,北岸的焦作、新乡,城市日益都市化,城乡逐步融为一体,沿黄大都市区的格局初现端倪。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逢其时,中原沿黄大都市区呼之欲出。

沿黄生态经济带是决定中原发展大格局的命脉

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设立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项国家战略在中原地区的密集布局,将中原地区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原沿黄地带是中国腹地的中心地带,它宛如中华腰带上的带扣,紧系着中国的腰身,具有凝气聚力的作用。黄河流经中原,形成了中国的粮仓,造就了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四大古都,“问鼎中原”成为中国历代兴亡更替的写照。中原兴则中华强,中原衰则中华弱。

黄河横穿中原腹地,决定着中原地区的生态格局。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原兴衰,兴在黄河,衰也在黄河。黄河得不到彻底的生态治理,中原难以长治久安、难以真正崛起;中原不能崛起、不能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难以实现。建国后七十年来,国家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蓄水拦沙,确保了黄河中下游水患灾难不再发生;通过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遏制了水土流失;通过黄河大堤的加高加固和滩区内诸多控导工程的建设,保障了一百多万滩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黄河安澜和沿黄城乡免受洪涝灾害的治河目标。然而,黄河发生重大洪灾的隐患并未彻底消除,黄河应有的生态功能并未完全实现。我们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黄河自小浪底以下,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悬河(包括二级悬河),河床高出郑州、开封、新乡的地面达数米或十多米,一旦发生现有堤防无法防御的特大洪水,沿河城乡将有灭顶之灾。二是黄河成为悬河后,河床隆起在中原之上,阻断了华中地区长江、淮河水系与华北地区水系在中原地区的联通,造成了南方充沛之水不能解北方缺水之需的生态困局。三是河南境内,黄河两岸之间的滩区面积多达两千多平方公里,滩区居民多达一百多万人,滩区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滩区居民的安危及贫困,成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诸多国家战略在中原地区的实施,需要千年大计的生态保障。不发生旱涝大灾,黄河不决口溃堤,是确保河南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黄河沿线水资源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空气质量优良,两岸之间的滩区得到有效治理,滩区居民脱贫致富,城市之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升级的基础和前提;南水北调,黄河向雄安新区的补水,华中和华北的水系连通,需要中原地区的黄河具有过水、蓄水、调水的综合功能;豫晋陕之间黄河金三角的协同发展,豫东鲁西地区沿黄地带的协同发展,是中原经济区跨省界发展的关键地带;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中原地区宜居宜业的核心城市,吸引创业创新的优秀人才,是建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必要条件;黄河主河道在中原地区通航,优化中原地区交通格局,强化以郑州为核心的国际性枢纽地位,搭建各种国际性的科技和贸易平台,营造滨河而兴、生态优良、环境美好、更加开放的都市化营商环境,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建设意义重大。因此可以说,中原地区诸多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均需要以黄河治理为核心的生态保障。

黄河是中原城市群的天然纽带。中原城市群的郑州、开封、洛阳和新乡、焦作、济源,分布在黄河两岸,城市隔河相望,命脉一河相连,是沿黄而生的同源同体城市,有着一脉相承的天然联系。共同的生存环境,共有的水沙资源,可共同开发利用的滩区空间,可共享的发展机遇,将两岸城市凝聚在一起,成为一河两岸的命运共同体。中原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就是在中原城市群的基础上,以黄河生态格局为底盘,以沿黄各市生态格局、交通格局、产业格局、城乡格局融为一体为框架,以沿黄都市化建设锦上添花,最终形成中原沿黄大都市区的实施方略。

三、以开封为试点,率先启动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工程

中原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是一个包括黄河河道疏浚、滩区治理、堤内堤外林带建设、湿地建设、沿黄城乡融合、两岸城市联通、新兴产业布局、滨河新区建设、沿黄特色小镇建设等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全面铺开难度大。要实施这一战略性系统工程,需要选准切入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开封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一是开封位于中原沿黄地带的下游,先行试验,对上游郑州、新乡、焦作、洛阳各市沿黄地带的城乡建设,负面影响不大;二是开封紧靠黄河,开封城乡建设与黄河生态治理关系最为紧密,无论是河道疏浚、滩区治理,还是滨河小镇建设、滨河都市新区建设,都对开封都市化发展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中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对开封滨河地段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征询了黄委会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方案上取得了共识,可进入具体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封地段沿黄生态经济建设,大体包括六大工程:

(一)河道疏浚工程

该工程主要是解决“悬河”问题。要根治“悬河”,就必须进行河道疏浚,使地上河变成地下河,并构筑坚固稳定的河道岸线,将黄河水流限定在稳定的河道以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挖深河道,同时要不断地清理每年淤积在河道的泥沙,使河道不再淤积抬高。河道挖深10多米,就会带来每公里河道挖出的上千万立方泥沙堆放在哪里的问题。我们的设想是,将挖出的泥沙在滩区宽广的地方堆成沙丘,在沙丘上植树造林,形成河道与滩区之间的沙丘林带。同时,我们可在滩区宽广的地带挖建“沉沙湖”,将每年河道带来的泥沙引入“沉沙湖”中。然后,每隔一段时间,从湖中抽沙或挖沙,将抽出或挖出的泥沙或堆丘造林,或厚培两岸大堤。沉沙湖的建设,一方面可将每年流入河道的泥沙引入湖中,借此维护河道的顺畅;另一方面,沉沙湖的深度可接地下水,可将地下水与河道水融为一体。当黄河水枯竭时,可用地下水补充河道水,当黄河水充沛时,蓄入湖中的黄河水可补充地下水。同时,沉沙湖还可将黄河南岸与北岸的水道联通,为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地的通航奠定基础。经过河道疏浚、沙丘林带和沉沙湖建设,不但可彻底解决“悬河”问题,也可形成具有景观效能的新生态格局。

(二)滩区治理工程

水利部黄委会著名专家张金良同志提出了“黄河滩区再造工程”具体方案。他的基本思路是: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区分区改造治理开发。其基本设想是:自两岸大堤向河滩依次改造“高滩”、“二滩”、“嫩滩”,稳定中水河槽。“高滩”一般在临大堤1-2公里处,划定淤高,作为滩区居民集中安置区,打造以水景观、生态景观、防护林带为主的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带。“二滩”为高滩与河道控导工程之间的排洪河槽范围之外的区域,高于嫩滩,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约8000立方/s),结合“二级悬河”治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嫩滩”为二滩以下的临河浅滩,可建设亲水湿地公园,作为行洪输沙的主要通道,与主河槽一起承担黄河下游行洪输沙的主要功能。我们认为,张金良同志提出的滩区再造方案切实可行,不但能解决河道综合治理、滩区土地资源充分利用、防洪减灾等一系列问题,更是为滩区居民安置、滩区扶贫脱困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开封滨河地段应作为试点地区,率先示范。

(三)湿地和林带建设工程

在紧靠中水河槽的嫩滩之上建黄河湿地,具有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功效。中水河槽的挖深疏浚,其泥沙可就近填高二滩和高滩,形成由河道向大堤方向逐步升高的坡势,最下面的嫩滩可因地制宜种植灌木、芦苇、抗涝树木,挖建水道、水塘,修建栈道、绿道,自然天成加人工点缀,不求人造景观的壮美华丽,只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生态面貌。这种亲水湿地有利于水生物的繁衍生长,水陆之间的生态能量转换不受人为干扰。湿地本身兼有河道行洪和岸线伸缩的双重功能,来洪时可作为河道行洪滞洪,退洪后,可作为岸线约束河道,使河道处于随流量大小任意伸缩的状态。湿地具有水、鱼、鸟、花、树、草和谐共生的自然功能,可形成供游人观赏的自然景观。在临近中水河槽的地带建亲水湿地公园,便于工程施工,成本较低。

沿黄林带建设可分五个层次。一是堆丘造林的林带。疏浚河道挖出的泥沙,沉沙湖中挖出的泥沙,除填高二滩和高滩外,还可在沉沙湖旁堆成一个个沙丘,在沙丘上植树造林。二是湿地林带。湿地建设的同时,可栽种适宜浅水生长的各种灌木,形成湿地灌木林带。三是堤内花果林带。在二滩和高滩上,可种植各种供观赏与采摘的各种花草、果树,形成花果林带。四是堤岸林带。在拟改造的原黄河大堤上,与快速干道建设相配套,建设百米宽的林荫大道。五是堤外防护林带。在原黄河大堤之外,建设2000米宽的防护林带。五层沿黄林带的建设,可形成由低到高、层次分明、景色各异、功能互补的沿黄森林体系。

(四)景观大堤建设工程

原黄河大堤向黄河河道一侧根据实际情况平移1000-2000米,建景观大堤。景观大堤具有防洪和景观两种功能。从防洪的角度看,它是以更坚实、更牢固的标准建设的、可替代原黄河大堤的新黄河大堤,使其具有千年一遇的防洪功能;从景观的角度看,它是具有游览和观赏功能的城墙般大堤,大堤上配以亭台楼阁建筑,使其具有临河观景、品茶吟诗的景观价值。景观大堤建成后,与原黄河大堤之间,可形成宽约2000米的厚实堤岸,构成坚不可摧的防洪长城。

(五)滨河小镇建设工程

在景观大堤与原黄河大堤之间,规划建设若干滨河小镇。滨河小镇的居民以原黄河滩区搬迁的居民为主。建设的主体思路是:突出滨河自然景色、滨河文化特色、滨河街区特色,围绕黄河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高品位多功能养老院三大主题项目,积极发展滨河生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养老产业,形成滨河地带的都市化游览区。

(六)滨河都市新区建设工程

开封滨河地段原黄河大堤以南至连霍高速的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按现代化都市风格规划建设滨河都市新区。该区域紧靠河南大学新校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等高等院校,是高层次人才高度聚集的地区,可布局以智能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该区域生态环境好、空间范围大、通畅性能高,可大手笔、高品位布局商贸、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塑造开封现代服务业之都的新形象。

开封地段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同时,可不断总结经验,有序地向北岸的新乡、焦作和上游的郑州、洛阳推进,通过联动、互动、融合的一体化运作,形成沿黄都市化建设的大格局。

供稿人:中原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 张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