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智库成果】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镇化路径研究

信息来源: 作者: 曹孜 发布日期: 2018-04-24

【摘 要】本文以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整村调研数据为依托,分析研究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不同路径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制约城镇化有序推进和乡村振兴的突出障碍如下:劳动力技能水平低、创新创业条件差,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难以改善。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认为需要依靠产业联动扩充就业容量,繁荣农村经济;依靠教育资源优化供给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进城农民农村工作条件改善和收入提高,开拓农村创新创业空间。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化既包括已形成规模、聚集大量人口的城市群,又特指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城镇的发展完善。河南是农业大省,城镇化率相对较低,2016年城镇化率为49%,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8个百分点,城镇化任务更加艰巨,预计在未来15年内将有一千多万农民进城,这些人会到哪一级城市,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工作持续时间以及能否在城市定居都会影响到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并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城镇化的有效推进对避免城乡结构二元化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说至关重要,是实现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保障,对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关键意义。

项目组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走访农户,挨家挨户的走访,到村民家座谈。以《“百县千村”人口流动与数据库建设项目整村调查农户问卷》为主要脉络,涉及农户基本家庭情况、农业生产、宅基地、外出务工、受教育、收支、流转意愿、流转方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二、调研中城镇化的不同路径

项目组调研的两个地区分别是典型工业县——长垣县和典型农业县——滑县,两个地区城镇化都在快速推进的轨道上,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化最重要的拉动力是就业机会,两地农民围绕外出就业以及未来家庭生活安排形成了两类截然不同的城镇化路径,长垣县就地城镇化的趋势较为明显,58%的离家务工者在本县工作,当地制造业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供需对接,75%的家庭有从事非农工作的成员,对农户普遍增收起到了显著作用。

滑县是传统农业县,城镇化率当前只有百分之三十多,该县承担着国家粮食供给的重要任务,工业相对发展滞后、没有足够多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提供给进城农民,77%的离家务工人员是在本县以外工作,80%以上的受访农民不愿放弃土地耕种,属于异地城镇化和两栖式城镇化兼有的模式。

三、城镇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一)农民工缺乏技能,收入水平低、务工环境差

尽管农民务工收入要高于农业收入,但是在城市中仍属于低收入群体。务工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民工收入低的原因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找工作大部分是依靠邻里介绍和自己到城市中看小广告,缺乏正式的务工人员职业介绍机构,难以使农民工务工意愿和实际工作有效对接。

户籍制度是阻碍进城务工人员长期留下的一道隐形墙,因此形成了“接续型城镇化”“城归逆城镇化”的现象,教育、养老、医疗区域和城乡之间的不衔接使务工人员越来越少到大城市去,调查中发现当前外出到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的不到10%,乡村支援城市的异地和接续型城镇化逐渐变得不可持续,并且对于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城市,而四十岁以后返回家务农的农民工来说也有些不公平,建立城乡统一公共服务体系,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民工可以留在城市。

(二)缺乏创新创业条件,农业附加值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只有1%是自己办企业,但不能由此判断农民工缺乏创业精神,是在农村受访者预期从事职业调查中发现18%到城市后想干个体,可见创业对于缺乏资金、技术、社会资源的农民工来说具有相当难度。除增强农民工进城后生存能力的之外,为免造成新的城乡二元化,也需要同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例如实现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联系一二三产业,把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村电商引入农村产业链中,这些措施有利于就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

(三)农民搬迁困难,农业县人口就地城镇化难以实现

在未来居住地选择方面,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愿意继续居住在农村,其中城市生活成本高和更喜欢农村生活是重要原因,但是一致期望子女后代可以在城市里过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未来年轻人向城市搬迁将是主流趋势,但同时也将有部分有知识、有技能的外出人员回乡做新时代的职业农民。对于意愿进城居住的农户受经济条件、工作地点的制约只有一半近期有搬迁计划,并且县城是主要搬迁目的地占搬迁总体的73%,滑县农户计划向县城搬迁的比重更高,长垣县部分人认为城市和农村生活无太大差异,居住县城的意愿相对弱一些,因此农业县县城未来人口承载压力将更大,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使部分人留在乡镇工作生活。

(四)农户土地退出困难,农村养老机制有待完善

农民进城后的土地处置问题是公众关注的焦点,77%受访者不愿意结束种地,除了土地是基本生活保障之外已经习惯农耕生活是重要原因,尤其在农业县这一比重更加高,因此推动农户土地退出需要从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和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入手,例如发展农村手工业、旅游服务业等。95%的农户不愿意出售房屋和宅基地,即便是家里有几处宅院,房屋估值困难认为当前卖不上价是主要原因,34户愿意出售房屋和宅基地的农户给出的价格也存在较大波动,最低1万,最高100万,平均起来在30万左右,并且经济条件好、临近县城的乡村房屋估值会更高。

(五)教育重视度不断提高,农民知识技能提升潜力大

众多农村居民迁至城市的目的是为了让下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读书无用的观点在农村已经基本不存在,89%的受访者希望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甚至50%的父母期望子女可以读研究生,因此农村未来人力资源潜力巨大,给予更多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劳动力质量,对于增加我国劳动力红利、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将产生积极效应。关于进城后对工作种类的预期,45%人选择进厂当普通工人,技术工人的选择比重只有普工的四分之一,说明农民进城后还是希望过有规律、有保障的生活,但是又认识到自己缺乏知识技能;意愿做社会家政服务的不到5%与实际现有比例20%有较大差距,可见受访者对家政服务这一行还是有看法的,而养老和家庭服务在城市存在相当大的劳动力缺口,需要多方面宣传疏导改变既有的择业观念。

四、政策建议

(一)促进城乡联动,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对于县域经济来说,推进城市化首先需要扩充本地就业岗位并以此带动产出和消费,因此应当依据本地资源条件,打通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机衔接。鼓励农业区建立农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特色养殖和高质量深加工产业,为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岗位;将乡镇作为联系县城和农村的重要纽带,以加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增强对产业和人口吸引的同时,形成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生产消费市场,避免城乡二元经济导致农村边缘化和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政府合作,为农民异地就业提供条件

成立输出和输入两地合作的职业介绍机构,及时发现并公布外来务工人员职位供需信息,降低农民工摩擦或结构性失业;针对远离县城的村庄提供务工帮扶,例如鼓励劳动中介机构进村招募人员;提供相关岗位技术培训,使更多农民工有条件从事技能要求和收入更高的工作,特别是针对当前急需的家庭护理、家政服务进行集中岗前培训,规范行业从业资格管理,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鼓励返乡农创业

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社会文化宣传、农村风俗习惯改良等方面入手,对农民进行岗前培训和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宣传,鼓励农民工学习和现代机械化、智能化相衔接的岗位技能,顺应当前产业升级需求并逐渐提高务工收入。鼓励返乡农民工将更多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积极利用在外学习的新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自主创业;地方政府从金融、土地、税收、销售渠道、技术等多方面扶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加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受教育问题

扩大乡镇重点中小学建设规模、提高师资供给能力、提供更优良的教学设施,逐渐降低农村青少年辍学率。增加县级高中、职业培训学校供给,将义务教育延长至高中阶段,促使更多农民子女在高中毕业后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增加未来农村高质量人力资源供给;对已经走上社会的农村青少年,应当鼓励到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一技之长,缓解城市技术工人的需求压力,同时也可提高进城务工者在城市稳定工作和居住的可能。

(五)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养老、医疗制度,为城市化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合理规划利用城乡土地资源,促进农村土地和房屋的有序退出,加快农地入市、农村房屋宅基地入市进程。逐步提高农村养老金水平,创办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消除进城农民养老后顾之忧。加强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农民小病当地治疗,减缓县市级医院的接诊压力,将打造农村医疗健康体系作为振兴农村的重要保障。

(供稿人:中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曹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