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论点|中原发展青年论坛第二届第六次论坛——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11-24

11月18日上午,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原发展青年论坛第二届第六次论坛在河南师范大学勤政楼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以“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吴树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乔鹏程研究员,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郭军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治军教授出席论坛并讲话。安徽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宿迁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和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扶贫办等实践部门领导专家以及我省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受邀出席本次论坛。

论坛专题发言阶段由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郭军教授主持,开幕式阶段由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任太增教授主持。河南日报、中原人文社科网社科在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凤凰网等媒体参与并报道本次论坛。

吴树兰

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

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吴树兰围绕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吴树兰主任首先表达了本次参会的“感动、感谢、感激”之情。她认为实践中有很多值得去研究探索的扶贫问题,要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去倒逼解决问题的路径,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创新。扶贫应着重关注三大问题:第一,如何增加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收入,这是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收入的增加有很多渠道,诸如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等,增收渠道必须结合区域特点、扶贫项目特点综合考虑。产业扶贫中做的很好的是杨善洲的种树扶贫,还有河北大学李保国教授种树种果帮助农民脱贫的例子。习近平总书记也批示要求科技人员向李保国教授学习,李保国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能引起这么高的评价?主要是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第二,要研究扶贫当中的政策突破,当前深度贫困人口怎么发展?河南省现有37万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口,涉及卢氏、台前、淅川、西峡4个县、120多个村的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该怎么定?值得研究。第三,要研究扶贫模式和扶贫机制。如何做到精准扶贫,要求贫困人口识别要精准、扶贫项目要精准、帮扶扶贫人要精准、扶贫措施精准、扶贫效果要精准。河南省围绕扶贫问题出台了五个条例、五个办法、五个政策。扶贫研究的平台更加完善了,国家层面2016年10月17日开通扶贫网,汪洋总理亲自剪裁;国家有扶贫协会且每年开展国际扶贫论坛,有好的想法、好的措施、好的理论都可以在论坛上提出来;国家也有专业的扶贫杂志。河南省扶贫办和河南农业大学共建有扶贫人才博士后流动站,河南省扶贫办有省扶贫协会和扶贫基金会。

截止目前,河南省还有29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级贫困县。2016年滑县、兰考脱贫、摘帽。截止目前河南省还有贫困人口350万,6000多个贫困村,有120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工作第一线。2017年底河南省要再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基本脱贫完毕,2020年全面扫尾。当前河南省的扶贫脱贫从上到下都是一把手亲自抓。现在省级层面所有的350万的贫困人口,都在河南省扶贫办信息网上可以看到。各种科研数据都可以提供给大家。陈润儿省长要求贫困的相关数据财政厅、发改委等部门统一都汇入省扶贫办,实现数据共享。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扶贫工作,在扶贫上投入巨大,每个县实际资金投入基本都超过1个亿,甚至超过10个亿,比如卢氏县金融贷款达到10个亿。学者贫困问题调研建议到南阳、信阳、驻马店、商丘四个地市,这些地市贫困地区多一点,且比较集中。

常伟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常伟教授分析了安徽省金寨县的光伏扶贫模式,从2014年光伏扶贫“试验田”,到如今光伏扶贫“示范县”。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金寨县为安徽乃至全国产业扶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光伏扶贫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金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精准到户,贫困户识别过程中的村民组、村、乡县“四级公示”法。在实施范围和实施项目上动态调整扶贫项目。县级分管领导,供电公司、财政局等牵头单位,施工单位和贫困户的多方协同推进。进一步提出了光伏扶贫存在的监管不完善,项目建设存在潜在的质量隐患,电网不稳定性,扶贫光伏项目后期运营维护难以保证以及金融风险等的现实难点问题。

田建民

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

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田建民研究员做了《攻坚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发言,提出脱贫攻坚必须置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进,脱离乡村振兴和发展单纯的进行脱贫是不可持续的。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讲述了贵州安顺市塘约村的“塘约道路”,2013-2016年,塘约村以“三权”促“三变”,通过党组织、村委会、合作社“三套马车”并驾齐驱,探索出“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短短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还介绍了浙江安吉鲁家村“田园鲁家:一个贫困山村的美丽蜕变”的案例,鲁家村通过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以家庭农场为平台“招商”变“选商”,股份合作有保障 “农民”变“股民”等措施,从一个脏乱差的经济薄弱村蜕变为一个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农村、农民、农场共富的中国美丽乡村样板村。“塘约道路”和“田园鲁家”是田园综合的典型,也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完美合作。

赵翠萍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翠萍教授以《发挥农民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为题,从当前以政府主导的外源式扶贫模式应该向以合作社等村社组织为载体的内生性扶贫模式转变为切入点,指出目前进行的脱贫工作,实际上主要靠行政推动,因此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外援性扶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扶贫成效打了折扣,出现了很多问题,应该依托合作社等村社组织,把财政资金入股合作社,量化到贫困人口上,走内生性扶贫模式的道路。根据调研发现,全省依托合作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平均年龄不到42岁,不仅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并且他们非常愿意去承担扶贫任务。因此,合作社这样的一种内生性组织是可以保证持续关注贫困人口,更好地实现政府脱贫目标的重要载体。

郑祖玄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祖玄教授以《国际视野下的精准扶贫比较研究》为题,从理论经济学分配理论上切入来探讨贫困问题,把贫困问题放到整个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来寻找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出路。郑教授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要跨越“拉美陷阱”,如果要让经济增长惠及更多的人,必须按照经济增长的规律来,不能拔苗助长。中国本身就具有“救急不救穷”的儒家文化,未来扶贫还要坚持这个原则,应该让所有的合作者都参与到经济的增长当中,从这个过程中保证个体的成长,不能让不劳动的人也能不劳而获,进而导致公共财政无法负担,滥发货币,最后财政崩溃,只有在预防这一点的基础上,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董国强

河南师范大学驻辉县柳湾村第一书记

河南师范大学驻辉县柳湾村第一书记董国强则结合自身的扶贫体会,认为研究精准扶贫必须进行样本式的研究、溯源式的研究。把问题研究出来,把判断放在梳理中去。比如,为什么贫困?扶贫干部为什么累?政府为什么累?产业扶贫必须让让农民看到示范效应,必须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产业扶贫的难点在于适合村情,重点在于持续稳定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在产业帮扶中应该做到领着村民看,帮着股东赚、教育干部不胡乱。第一书记应该着重做到以下四点:抓基层党建与抓产业发展的关系;扶志、扶智与抓产业发展的关系;抓产业扶持的难点与重点;难点在是不是适合村情,重点在能不能稳定发展。同时结合自己在柳湾村建设网络商城将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的体会,风趣的指出农村是老母猪经济,只要开好头,带头的贫困户赚到钱,其他贫困户自然就会积极跟进,很快就可以将村庄的特色资源转化成财富,迅速实现村庄和贫困户脱贫。

侯宏伟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侯宏伟副教授主要针对研究院从2016年11月揭牌至今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河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研究自2016年11月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平台以来,坚持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积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应用对策和决策咨询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省委、省政府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研究院在过去的一年中,以省级课题支撑开展工作,借助在地方政府开展的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以及暑期实践等社团活动,加强与贫困地区的联系,既保证了搜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又达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研究院将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以调查研究为研究院特色,继续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当今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状况与贫困发展趋向,协助政府获取脱贫攻坚数据支持,为服务地方社会、培养优秀学生继续努力。

孙德中

河南日报城市经济部主任

河南日报城市经济部主任孙德中立足卢氏县精准扶贫的成绩分享了金融扶贫的卢氏模式,卢氏县作为河南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深山区县、革命老区县。该县立足深度扶贫,积极创建金融扶贫试验区,破解贫困地区“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全县形成了县金融服务中心、乡金融服务站、村金融服务部的“三级联动、政银融合”的服务体系,建设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深耕绿色、特色、生态和“三产融合”。卢氏县的“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的内涵与扶贫开发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孙德中主任作为媒体方呼吁理论界、实践界关注贫困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打赢河南的农村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杨殿闯

宿迁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宿迁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殿闯教授分析了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与苏北地区精准扶贫问题,2015年,江苏省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6000 元以下低收入人口94%以上分布在苏北,江苏省确定821个经济薄弱村94%在苏北(771个),6个重点帮扶片区全部在苏北。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实现富民,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看齐。必须深入探讨农村致贫因素及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六大帮扶片区”70%以上的乡镇都处于与其他县(区)的交界位置,农户存在普遍的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以及现代农业规模化的推进模式、政策的补助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贫困。迫切需要构建资源要素回流机制、资本形成与积累机制、可持续发展载体建设机制等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在机制。未来的扶贫帮扶富民需要针对普通农户匹配农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扶贫帮扶的内容与方式,进一步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

郭伶俐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郭伶俐教授围绕新时代农业发展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做了报告,郭伶俐教授指出必须把河南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之下。第一,新时代具有新的农业产业政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解决农业产业供需矛盾;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为了构建农业产业新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举措。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于这一发展基础,乡村的发展基础、发展目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等都有了很大变化甚至提升,从而表明精准扶贫和乡村发展都是系统过程。第三,河南省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农业人口大省,只有利用自身优势打造河南品牌,打造河南农业产业特色品牌,打造河南农业产业创新品牌,打造河南农业融合发展品牌,打造河南农村党建堡垒品牌才能使乡村振兴在河南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张良悦

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

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张良悦教授基于内源性减贫机制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治理、精准扶贫与共享发展的关系,首先精准扶贫中问题产生的根源均在于没有注意内生性减贫机制,没有充分考虑帮扶对象的诉求,不计代价与考虑成本。当前,我国扶贫攻坚中外生性减贫特征明显,表现在精准识别上的行政化,即精准识别的“指标化”与识别目的的“工具化”。我国的贫困治理是一项专项治理,主要是解决反贫困的治理机制以实现扶贫目标,未能将减贫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导致贫困治理的政府主导、村级组织的被排斥与被扶主体的冷漠和村庄治理缺失导致国家政策悬浮。扶贫应关注乡村治理和社会治理,让社会治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让乡村治理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社区形式,发挥乡村治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作用,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链等区域内新生因素的参与,通过乡村治理促使内生减贫机制形成。

马永华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副处长

驻沈丘县南郭庄村第一书记马永华结合自己的驻村帮扶实际经历认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基层党组织管理理念落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致富带头人是影响村庄脱贫最主要的原因。对此,他提出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致富带头人,组织村民走出去拓展视野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贫困村长期发展的问题,如农村干部老化缺乏年轻人才,土地指标紧张造成从外部引来的脱贫惠农项目缺乏土地很难落地等等。

李群峰

河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河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李群峰副教授则分析了村庄场面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过程中瞄准偏离问题,认为大量扶贫资源落入被村干部及其关系人手中, 扶贫变为扶富,扶贫项目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和效益只能由村内能人主导。 部分扶贫项目与贫困农户实际需求脱节,部分成为政绩工程。因此,驻村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履行好外部监督者和扶贫过程主导和参与者职能,扶贫绩效考核要淡化经济考核,重视扶贫先扶志,培养贫困户内源性脱贫能力,同时还应该增加扶贫项目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耿明斋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

耿明斋教授强调精准扶贫作为新一届党中央在习总书记带领下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论坛的举办既是对精准扶贫问题的全面探索,同时也是青年研究者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作为当代青年研究者,应该承担起主力军的责任。希望青年研究者积极参与其中,使河南省精准扶贫事业更上一层楼。

论坛最后,耿明斋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论坛是理论界和基层一线成功对接和深度交流,具有结构优、空间广、内容全、讨论深的特点,希望本次论坛的举办可以帮助大家找准今后扶贫工作的关键点,立足于我省发展实际,服务大局,聚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为中原崛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