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 王永苏 在分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
我发言的主题是以史为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学者们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来更好,而不是就历史论历史,是要面向世界。好好看看现在的河南,现在的开封差距到底在哪里,其中主观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而不是说北宋咱怎么辉煌。
第一,研究历史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鉴史是为了今,为了现在,为了未来。所以我们要面向未来,实现富民强国。
第二,面向世界,广泛吸纳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文化为我所用,只有开放包容才能进步,封闭保守必然落后。
所以我们研究历史要注重思考,对这个民族负责,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要面向过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不要面向自己老祖宗那一点成就自满骄傲,扬扬自得。
河南工学院经管系主任 王文剑 在分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
我就谈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澶渊之盟,从我自己的一些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些想法。
澶渊之盟的内容很简单:第一,辽宋之间是兄弟相称;第二,就是双方以燕云十六州最南端的三关为界限;第三,就是互相不能收留对方的囚犯;第四,宋朝每年给辽国20万银子,10万绢帛;第五,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从此辽宋之间在边境开设榷场。
澶渊之盟是战争压迫下的一种和平产物。其实这个盟约一方面是和平,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双方发生了经济关系,特别是作为经济弱国的辽国,从此得到了中原上国的经济资源。
澶渊之盟促进了宋朝的工商业发展,从此以后宋朝避免了走强军之路,先军政治,从此以后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工商业发展,就有一个底线的保障。但为100多年以后“靖康之耻”埋下了一个亡国的种子,所以澶渊之盟有好有坏。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博士 张祝平 在分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
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实践及其对河南省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
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一是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二是功能叠加突出聚而合。三是建设形态突出小而美。四是政策机制突出活而新。
二,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经验。一是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二是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三是明确责任和团结协作相结合。
三,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对河南创建特色小镇的启示。一是坚持政府积极引导与市场多元参与的格局。二是形成产业优势和文化区位优势互补的格局,产业优势在这里我就不再讲了。三是完善顶层设计和要素保障有机结合的格局。
四,河南有着建设特色小镇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优势,有着国家五大战略资源的优势资源,认真学习和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的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学中做、在做中赶,塑造河南特色小镇自己的品牌。
中原发展研究院青年教师 朱世欣 在分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
我谈一些两宋论坛对开封城市发展的价值。
两宋论坛的意义:一是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支撑;二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三是联合做大品牌的需求;四是借船出海;五是提升“国际化”内涵;六是论坛经济的带动效应;七是利用好“情投意合”的机会。
关于如何办好两宋论坛我自己的一下认识:第一,提升认识,只有有一个战略的眼光才能够做好一个良好的论坛;第二,思考好开封在两宋论坛上的战略目标;第三,找到开封和杭州在“宋”品牌上的最大公约数;第四,文化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我认为本届论坛应该沉淀下来的一些东西,首先就是文化的产品、文化的合作,包括旅游方面的合作项目,这些值得去挖掘和细化。文化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在文化之后,通过活动将其做实,形成真正的合作机制。
中原发展研究院青年教师 娄春杰 在分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
我的题目是《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河南与浙江的比较》,
近年来,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生活中炙手可热的话题。我认为智慧城市对产业带动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效应,一些软件硬件的支持;二是和这些产业相关的关联;三是衍生效应,就是互联网创新。
我通过一些数据和方法验证并得出结论结论:一是智慧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非常密切,实际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智慧城市对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二是部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起到重要作用的产业,没有得到数据的验证,科学研究、建筑业、公共管理系数偏低;第三就是浙江和河南的比较,智慧城市对两省之间整体第二产业消耗系数差别不大,但是对第三产业直接消耗差别明显,浙江消耗最大的是信息传输软件以及金融业,这两个行业在河南的排名比较落后。
根据这些结论提出简单的建议:(1)引导民间资本向智慧产业转移;(2)培育智慧产业中的国资龙头企业;(3)打造产业链健全、配套服务完善的智慧产业集群;(4)探索建立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中原发展研究院青年教师 杨建涛 在分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
我的题目是《从经济重心到经济联系》,从题目中我们有三个题眼:一个是经济重心、经济联系、以及凝聚以中原和城市群,和长三角之后的城市群概念。
我的结论是:城市区域的空间经济联系表现为在重心、方向、强度、区位度等要素的格局与态势,所以对它的测度要包括对其状态,对其外向功能,对其城市区域的集散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测度,这也就是我们研究城市区域的本质。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和产业重心明显西移,有助于拉近中中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协同发展。经济联系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随空间距离而衰减。当前,城市群是我国区际经济联系和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区域中心城市的增长极效应显得愈发重要。城市-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效率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规模与结构,也取决于其外向功能拓展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十九大的引领下,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理念将重构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态,深刻影响和不断深化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17年11月3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