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李燕燕:世界是轮回的【系列随笔】(八)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10-13

“十一”开车出门,在高速上连英文字母都念不全的老母亲,竟然能把所看到的任何一辆河南牌照的车子不假思索地准确地说出是哪个城市的车辆,18个地市对一个70多岁的老人顺口说出牌照的排序,不大容易。由此感触,理想的制度设计应该是能够激发出每个人的天赋,但每个人的天赋毕竟不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就不同,假设天赋也属正态分布,就贡献大小而言,以财富论,呈纺锤型,人人收入相等的状态从本源上不应存在,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应为最大,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收入差距扩大会激发社会群体间的矛盾,增强社会的不稳定性。

收入以“货币”论,财富以“资产”论,之间的桥梁便是财富或资产货币化。货币最直接的功能是流动性,所谓流动性,就是一种资产转换为交易媒介的难易、快慢和受损失程度。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其货币性就越强。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赋予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功能,纸币仍然与贝壳、黄金一样被作为一种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来定义。只是这种“特殊商品”是为了服务一般商品而产生的。基于此,衍生出传统经济运行的“数量论”,即社会的财富以实物数量越多越好。农耕时期以土地的拥有量为代表,工业时期以拥有大规模的工业资本为目标,问题在于无论是土地,还是厂房、机器设备,它们的自然储备是有限的,用于其交换、计价、支付、储藏的货币自然是要有约束的。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农民战争,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过是对有限的资产或货币数量一次次的重新分配。或者说,经济运行的内在结构是保证体系内各种产品之间数量比例的平衡,货币是以外部输入该体系中的变量,其涨落通过影响价格结构进而影响数量结构,加上货币自身的循环链条越拉越长,产品数量结构偏离均衡会越来越远。经济危机便是产品数量严重偏离均衡的结果,货币、金融、汇率、价格等等只是外在表现。由此得出金融需要服务于实体,而且必须服务于实体,否则就要发生经济危机。很长时间对经济危机的印象就是把牛奶倒进河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货币是依附于以实物表现出来的财富之上的,或者说,货币数量与商品数量之间有着对等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比例是可变,但内在的逻辑是货币数量应以商品数量为锚的,存在着依附关系。虽然厂房、机器设备不同于土地,但它们都是实物形态。那么,沿着这一线条思考,如果财富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以实物为表现形式呢,货币又将以何物为锚。

纸币之所以代替金属货币,是因为随着复杂的分工和专业化过程,要求货币的流通速度大幅度提高,金属货币的生产成本和数量不足以支持大工业时代经济活动的需要。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解决了支付最后一公里的技术瓶颈,货币的电子化数字化对纸币的冲击可谓瞬间崩盘,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主要功能便由交易中介转变为记账功能。记账意味着债务债权关系,也就是说货币是用来体现可转换的债务关系的记账符号,债务是延期支付的契约,其本质则是信用。至此,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已不同于“商品”。虽然纸币对金属货币的替代,除了纸币流通速度更快,并且增添了叠加的信用扩张功能,但纸币仍未脱离“特殊商品”的属性。此时的记账货币,可以说让过去的“商品中介”身份叠加的信用功能则进一步更加扩大了,甚至华丽转身为纯粹的信用身份。信用不同于商品,信用意味着可以购买或卖出预期收入,信用可以盈利或亏损,美国靠国家信用向全球发债。所以,以纸币为代表的货币形式仍然可以用“实体商品”来约束,而以信用为锚的记账货币注定与实实在在的商品脱离,货币本身以“记账货币”的形式独立存在,由此形成了疏远于实体经济的独立的一套金融市场体系。2009年我们社会信用总量只有M2的88%,2016年信用总量相当于M2的1.2倍。也就是说,有20%的“钱”不在M2的统计范畴内。况且,M2本身相对于M0和M1而言,就是信用的扩张。

脱离了商品的以信用为锚的记账货币,生成的前提条件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一方面使电子货币数字货币成为可能,一方面这种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起着颠覆性的变革,推动新经济形态的诞生,将信用的预期收入规模化。目前的状态是,互联网的运用,使信用货币的产生有了部分内生性,并且这种内生的冲动远超纸币的约束,与此同时,经济结构的基本面仍处于传统增长模式带来的以投资拉动的经济结构,而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创新型经济结构才是真正地信用货币的内生性,才是与记账货币相匹配的经济形态。因为虚拟经济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创造巨大的货币财富。物质财富要受到“物”的数量限制,而货币财富则可以激发人们不断地去创新,去投资创新。以信用为锚的记账货币更容易跨主体跨空间跨时间的转移,推动新经济业态的产生和成长。这样以来,一方面技术上的突破推动记账货币的出现并快速膨胀,一方面经济结构还并未全面完成转型升级。特别是07年危机以来,企业去杠杆,“钱”主要流向地方政府和居民,资金的逐利性使之通过银行的委贷、信托和保险通道流向房地产,造成互联网技术下催生的信用货币流向结构扭曲的房地产市场的错配。这是快速创新的金融形态与滞后的经济形态的错配。

显然,以信用为锚的记账货币很容易成为“脱缰之马”,这就需要不断创新高效的经济新动能来匹配,有足够的预期发展空间套住“脱缰之马”。同时,要求全社会构建信用管理运行体系。一个信用体系健全的社会,一个讲信用的社会,其社会结构便呈现出纺锤型,处于不断自我调整的相对稳态。总之,如何管理货币以及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就成了现代经济运行管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总之,人类诸社会正在从近代的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的纸币制度向以信用为锚的电子数字货币制度演进,而这种电子货币可谓是货币本身作为债务清偿和完成物品和劳务交易比例的一种记账货币的本质回归。按照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所著的《债:第一个5000年》的研究,记账货币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产物,而是像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所说的那样,应该是货币的“原始概念”。格雷伯说:“事实上,虚拟货币正是货币的原始形式。信贷系统、账款,甚至花费账目,要比现金(case)出现远远早得多。它们与人类文明本身一样古老。诚然,历史上存在过金银块货币(bullion)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里假设金银就是货币,也存在货币被认为是一种抽象的虚拟计量单位的时期。我们发现,在历史上,这两类不同的时期交替往返。但是,根据史实,是信用货币率先出现,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复古。”

写于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