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点

【论坛追踪】谈“两宋文化”——徐光春书记在第二届两宋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11-07

2017年11月3日,由中原发展研究院和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两宋论坛”在开封隆重开幕。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两宋论坛组委会顾问 徐光春 发表重要讲话。

以下为发言内容:

首先,在这里祝贺第二届两宋论坛在开封成功举办,我是杭州人,但我也曾经是河南的省委书记,所以对杭州与开封的交流合作,我是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对两宋论坛的举办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所以今天我想在两宋论坛上,就两宋文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两宋文化的突出成就

北宋历时168年,南宋历时152年,宋朝总共存世320年。宋朝是我国自夏、商、周以后,存世最长的一个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宋王朝时期,尽管整个中国的局势仍处于分裂状态,但它是一个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相对统一的王朝。在这300多年的历程中,虽然内争不断,外扰不绝,甚至到了国土被侵、首都被占、帝王被掳的地步,可是王朝还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境况下生存发展,维系300年之久,留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宝贵的遗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的印记。其中,尤其是文化更是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鼎盛期、黄金期,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下面我就侧重从五个方面讲讲对宋文化认识:

一是科技创新世界领先。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这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领先世界,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是宋朝发明的。北宋年间,宋人发现了人工磁化的现象,随后利用这种方法制造了指南针。到了北宋后期,指南针已开始运用在航海定向上。指南针在航海领域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具备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有力地开创了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新领域——航海事业的新纪元,对于海上交通的繁荣发展,对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他创造了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烧烤,使其陶化而变硬。然后这些硬化的字印,根据文章写作的需要在铁板上排列,用粘合剂粘住,刷上油墨即可印制文稿。“活字印刷”的发明,在世界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它两项发明:造纸、火药,在宋朝也有新的发展,将造纸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火药的运用,在宋朝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主要用于新兵器的制作,创制了弓火药箭、弩火药炮、火蒺藜等火兵器。特别是宋朝对管形火器的发明,成为现代枪炮的鼻祖。在13世纪初,中国发明的火药开始传到国外,到14世纪中期,欧洲国家才有了关于火药、火器的记载。

说到宋朝的科技创新,不能不说宋朝著名科学家沈括。他著有百科全书式的杰出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其内容涉及地理、天文、数学、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医学、工程技术及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他在书中最早指出磁场存在磁偏角,并记载了人工磁化方法,最早提出“石油”这一科学命名:提出完全按气节来安排一年日历的方案等等。为纪念和肯定沈括杰出的科学智慧和科学成就,后人将天上一颗行星命名为“沈括星”。

二是重教兴学开拓发展。宋王朝重教兴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表现为宋朝教育上的“三次首创”、兴学上的“三次高潮”和书院的“四大名牌”,以及科举制的日益完善。所谓的教育的“四次首创”,是指首创“武学”,将“武学”列为中央官学;首创“画学”,将“画学”列为中央官学;首创“社学”,“社学”是建于乡社的学校,是古代私学的一种;首创学制“三舍法”,即就学的太学生员按成绩分属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考试水平,依次升舍,初入者进外舍,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有效地调动了生员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兴学上的“三次高潮”,是指宋朝大兴地方官学,形成三次高潮。在宋乾兴元年(1022年),开始在山东衮州开班地方官学。宋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第一次兴起办学高潮,昭告诸路府、州、军、监各自办学,学生满200人以上者,可允许办县学。宋神宗是兴起第二次办学高潮,全国自京师至各州、县皆有学校,并设置教授为学官。宋徽宗时又兴起第三次办学高潮,要求各地学校普遍实行“三舍法”,使各州县办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统计当时全国各地在校学生曾达167622人,就学人数成为历史之最。所谓书院的“四大名牌”,是指宋朝的四大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这四大书院不仅书院的主持人、主讲人名气大,皆为当朝思想文化大家,如程颢、程颐、朱熹、范仲淹等人,而且书院传授、研究、弘扬在当朝及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文化,如儒学、理学,同时在书院里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

所谓“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是指自隋朝创立的通过考试选人的制度,经唐朝的实践和发展,到宋朝得到完备,在考试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分级、考试规则、考试评卷、考试内容、赐第授官等方面,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好地发挥了科举制度在当时选人用人这项重要事务中的进步作用。

三是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形态,理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传于元、明、清,成为这几个朝代的主流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左右了八百多年间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理学,也称道学。从广义上说,理学是指宋明时期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以理、气、心、性学说为中心,以实现儒家理想人格为目的的一种创新的思想文化形态。从狭义上说,理学是指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核心的、以倡导理想人格为目的的一种思想文化,也叫“程朱理学”。

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回归和创新。先秦以来,以易学思想和孔孟之道为主题的儒家思想文化,虽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伦理道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儒、道、佛在隋唐实现三教融合以后,佛、道思想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影响日益深入,儒学受到严重挤压。理学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重振儒学、发展儒学、创新儒学。因此,理学也被人称之为“新儒学”。要说理学对于儒学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理学把孔孟的道德主张与所谓的“天道”联系起来,对人的本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宇宙的关系从新的视角和纬度进行新的阐述;突破了孔孟对人的理想人格所作的规范,更强调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灵境界在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具体阐述了有益于理想人格养成的修身养性之方法;理学借用佛、道的一些思想、观点,对已有的传统哲学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和概括,把孔孟思想中的一些着眼于政治、伦理的哲学思想引向世界观、宇宙观的方向。总之,理学的形成和兴盛、诞生和流传,不仅复兴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要代表儒学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认识的进步和知识的拓展,对儒学有新的积极的创新发展,以至于当时形成朝野“尊信其学”、“海内人士非程朱之书不读”的局面。

四是政治体制更加包容。政治体制是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宋朝的政治体制是以百官分工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其权力的运行程序大致是大臣议事、皇帝决策原始落实、御史监督,这样一套政治体制涵盖了这样一些政治理念和政治文化,一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的唯物辩证观,二是展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三是确立了依法治国以民为本思想,四是注重权力分设、相互制约原则,五是实施监督查看、奖惩结合的办法。宋朝这些政治思想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体现充分说明了宋朝政治文化在历史上登上了新的高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深深影响了国际社会。

五是文学艺术流光溢彩。宋朝在北宋时期,曾有一百多年的经济发展、商贸繁荣的日子。作为国都的汴京(即今开封)当时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有一百多万,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汴京的繁华景象在宋人张择端的著名绘画《清明上河图》中作了生动全面的印证。正是这样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里,宋朝的文学艺术竞相发展,流光溢彩,无论是词、文、书、画,还是戏曲、音乐、刺绣、陶瓷,都达到了空前的境地,与经济的繁荣形成相得益彰、相互呼应的局面,为多灾多难的宋朝抹上了十分光彩的一笔。

如宋词,就是中国文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词兴于唐,盛于宋,宋词的繁荣发展达到中国词创作的高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全宋词》汇集的词作,就有1330多人的近两万首。第一阶段,北宋前期百年,是宋词的奠基期、开创期,这一时期宋词开始褪去晚唐五代词作的色彩,从体裁上、风格上、内容上开始创造自己的新面貌、新特色,其代表性词人是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柳永等人。第二阶段,北宋仁宗后到“靖康之耻”,是宋词的成熟期、全盛期,其主要表现是婉约派的继续发展、更加成熟;豪放派迅速崛起、形成声势;婉约派主要代表性词人是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豪放派主要代表性词人是苏轼、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第三阶段,“靖康之耻”后到南宋宁宗年间,是宋词的深入期、高潮期,其主要表现是爱国忧民思想与豪放派词风的紧密结合,把宋词创作推向一个新的思想境界和发展高度,主要代表性词人是张元干、陆游、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述等人。第四阶段,南宋宁宗后到宋亡,是宋词的战斗期、衰落期,其主要表现是爱国词人用词作申张正义、关爱百姓,反对侵略、英勇斗争,表现出高昂的爱国情怀和坚决的斗争精神,主要代表性词人是文天祥、刘克庄、刘辰翁、蒋捷等人,最终随着宋都沦陷、宋帝投海、宋朝灭亡,曾经辉煌300年的宋词也逐渐衰落,成为宋朝的随葬品。

又如宋朝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珍宝中的又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外,其余六人都是宋朝的,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他们的散文风格各异、多姿多彩,借物喻人、写景抒情,思想丰富、境界高深,文笔优美、措辞精当,雅俗共赏、脍炙人口。即使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的范仲淹,也给我们留下不朽的作品,他在河南邓州府写的《岳阳楼记》,以宽广的视野,高远的境界,深厚的功力,灵动的文字,描绘楼外壮景,抒发心中豪情,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成为教人修身励志的传世之作。

二、 两宋文化的时代特征

宋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朝代,前后分两个历史时期,即北宋时期与南宋时期,是两重性特别明显的一个朝代,既是经济文化十分繁荣的朝代,也是内忧外患非常严重的朝代,既是受少数民族入侵最严重的朝代,对外开放度很高的朝代,既是政权被入侵者两次推翻的朝代,也是存世很长的朝代,是周朝以后历史最长久的。因此,两宋文化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理性。两宋文化,包括科技、教育、思想、文学、艺术等等,都充满了理性。所谓“理性”,即科学性、严谨性、思辨性、理想性、探索性,这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我分析,之所以两宋文化具有理性的特征,与当时起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程朱理学关系很大。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把中国古典哲学推进到以抽象、思辨、探索为主要特点的新阶段。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物物有理”的观点,引导人们从对“一草一木”的关注、研究,发展到事物规律、事物本质的探求。这种思想观点、方法途径,最终引发人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乃至人的思想行为的探究,于是大大地激发了科技的发明、教育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文学的繁荣、艺术的灿烂。

二是创新。创新是两宋文化的鲜明特征。中国社会发展到宋朝,国家、社会和民众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层面都有很多新的需求,而历史上留存的东西已不适应也不能满足当代的变化和需求,于是开拓、创新就成为时代赋予宋人的使命。开拓进取、创新发展,表现在宋朝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而在文化领域表现的更加突出。我在前面介绍的“科技创新世界领先”、“重教兴学开拓发展”、“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文学艺术流光溢彩”,都说明创新是两宋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两宋文化的鲜明特征。

三是互动。经济社会与思想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在两者的互动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点,在两宋文化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由于经济的发展、商贸的繁荣,为两宋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反过来,由于科技教育、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创新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商贸繁荣。

四是开放。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之一。宋朝的开放,不仅对内开放,向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开放,而且对外开放,向中亚、东亚乃至欧洲、非洲开放。当时汴京开封,既有各民族的民众落根居住,也有很多外国官员、商人来往不息,成为古代中国一个典型的国际化城市。至今河南是全国回民聚居数量排第三的地区,也是唯一有国外后裔群居的省份。

五是爱国。爱国情怀、爱国意识、爱国行动,在宋朝文化中十分充分,也成为两宋文化的最大特征。北宋曾遭少数民族入侵,遭受“靖康之耻”;南宋也遭少数民族入侵,以致帝王投海而亡。两宋遭遇这样的重大伤害,引起广大民众和一些士大夫、文人雅士们的激愤心情,爆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在各类文化形态特别是诗词、散文中反映出来,成为一个时期两宋文化的亮点。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岳飞面对少数民族入侵的场景在他做的词《满江红》中表现出来的激愤心情、爱国情怀感动和教育了多少代人。誓师率兵保卫临安的爱国大臣、南宋著名文学家文天祥抗元兵败俘虏,宁死不屈,留下著名的诗稿《过零丁洋》,道出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是忧民。忧国忧民,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面对宋朝这样独特的政治、社会、军事环境,有正义感的宋朝文人学士,普遍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愫,从而在两宋文化中不断反映出来,形成宋文化又一时代特征。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仍忧国忧民,在他写的著名的《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和忧患意识。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忧国忧民之作。最著名的是他填写的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在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女词人李清照南渡临安后,忧国思乡,感情深沉悲壮,她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空梦长安,让取长安道”的词句,传递了她的忧思悲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力主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叫《示儿》的诗,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之将逝,还念念不忘国事民生,不忘收复中原。

三、北宋与南宋的文化关联

一是北宋文化与南宋文化的本质一致。北宋、南宋根脉相连、血脉相同、文脉相随。北宋、南宋同是赵家王朝,只是地域不同、国都不同而已。所以,无论经济、政治、社会,还是思想、文化、科教,都是同根同源同祖的,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差异。

二是北宋文化是南宋文化的坚实基础。北宋时期,是大宋王朝的初创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城市比较发达,地处中原腹地,各方精英汇聚,这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有力的催生了以汴京为中心的北宋文化的繁荣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自汉唐以来发展的鼎盛时期,强有力的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这个时期无论从文化的进步程度来说,还是从文化对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来说,从文化大家数量之多、成就之大来说,都是空前的,这对后来以临安为中心的南宋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丰厚的遗产。

三是南宋文化是对北宋文化的继承创新。“靖康之耻”后,大宋王朝一路南迁,最后定都临安,形成南方宋朝的政局,于是北宋的历史结束,南宋的历史开始。南宋的存在和发展,是赵氏王朝的“另起炉灶”,而不是改朝换代,因此,南宋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还是同一家“老板”所有的,还是同一批精英“经营”的。南宋的发展是在北宋的基础上推进的,是对北宋的继承和创新。

四是北宋文化和南宋文化各有千秋。要说北宋文化与南宋文化有什么差异,相对来说,在风格上,北宋文华扎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显得更厚重、更庄重、更凝重;南宋文化融入江南文化、长江文化,显得更雅致、更活跃、更灵秀。在情感上,北宋文化比较豁达、率性,南宋文化较忧伤、低沉。在题材上,北宋文化丰富多样,南宋文化精致不泛,尽管如此,南宋文化受北宋文化的影响还是深远广泛的,在发展变化的南宋文化中,不乏北宋文化的基因和影子。至今,杭州老市民的语言、饮食、风俗、习惯等,仍有当年开封人带过去的文化因素,与周边地区的吴语越风有明显区别。

(2017年11月3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