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发展研究创新奖

【中原发展青年论坛】农业供给侧改革及土地流转研讨会|论点二

信息来源: 暂无 作者: 暂无 发布日期: 2017-03-25

3月24日,由中原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原发展青年论坛——农业供给侧改革及土地流转研讨会在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象湖校区举行。此次论坛旨在推动省内青年学者对中原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青年学者学习交流的平台。我院院长耿明斋教授出席此次会议,省内众多优秀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讨论会,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热烈地讨论。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及土地流转,由第一届“中原发展研究院创新奖”二等奖获得者、河南师范大学杨玉珍副教授作为该论坛的主持人,召集省内在该领域的相关专家青年学者来此讨论。

河南工业大学汪来喜副教授做了《把握农业本质特征,以现代农业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报告,汪教授指出把握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要演绎好农业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农业必须重新认识自身,重新解释自身,重新谋划自身。第一要把握农业及其特征。农业是通过培育动物和植物以生产农产品的活动及产业,是人类主动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规律获取食物的行为,具有土地重要性、环境重要性、农业生产季节性与周期性、经济生产性等特点。对应上述特征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紧约束,土地不可分性急需提高土地生产利用率;环境影响性要求提高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人的主体性要求提高农民培训;农业社会性要求把农民纳入产业链和价值链。要以现代农业理念及系统观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现代农业包括农业生产子系统、农业管理子系统、农业科教子系统等三大系统。农业生产子系统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农业管理子系统是现今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要求,现代农业不同于单纯种植业,是一二三产的融合,管理更为重要,具体管理内容来说,一是注入现代元素改造一产,即在一产里注入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设施等;二是提升农业二产,打造粮食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产业链;三是致力创新突破,做大做强农业三产,把农业打造成为一个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供销加互促的第六次产业。农业科教子系统要在存量上依靠农业科技人员,调动其科技积极性;在增量上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培训。

河南工业大学汪来喜副教授

河南科技大学杨秀丽副教授做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研究》的报告。当前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库存高企;价格的“天花板”与生产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偏低,生产经营分散、科技含量低;农业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生态问题凸显。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要求进行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题,拓宽新渠道。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化解同质竞争、去库存的有效手段,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地标农产品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中地标农产品创建多元主体,品牌数量增加到60种左右,地标产品的品牌管理手段更加注重标准化,产品质量有了提高,品牌创建机制市场化,农业效益大为提高;政府的政策、组织、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地标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便利。但是,河南省地标农产品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品牌建设理念不到位,品牌战略导向不明显;产业层次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缺乏品质证书。针对这些问题,应优化农业总体结构,建设区域地标品牌体系,调整农业发展政策。

河南科技大学杨秀丽副教授

河南师范大学杨玉珍副教授做了《传统农区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的报告,指出传统农区特征通常具备: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村人口比例高、农业产值占比大。人多地少,农业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农村内源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户拥有更深的土地情结。传统农区迫切需要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然而,却不具备城市近郊、发达地区市场推动下土地流转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主要靠地方政府的推动。围绕土地流转政策利益相关者认知、态度、行动建立了土地流转政策可接受度、政策响应度、政策执行可持续度三维度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纯农户更加难以接受土地流转政策;粮价波动影响政策响应度,出现经营户减租、退租现象;土地流转纠纷和寻租行为降低政策可持续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及时纠偏政策性土地流转、合理确定政府介入土地流转的边界、着力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基于Williamson提出的社会基础、制度环境、治理结构、资源配置四大体系多层级、综合推进传统农区土地流转的建议。

河南师范大学杨玉珍副教授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的安磊博士做了《河南农地流转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报告,调研了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当今河南的耕种方式以传统的家庭经营为主,绝大部分村民耕种的土地在10亩以下,超过半数的村民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但绝大多数的村民有意愿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承包超过20亩以上的土地,表明了耕地流转不足的现实条件和村民希望扩大耕种规模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矛盾。在土地流转方式上,以个人转包为主。流转程序上,大部分村民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合同,土地流转还停留在传统的宗族关系、邻里互助等人情意识层面,而缺乏现代公民的契约意识和法律精神。河南省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民在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缺乏国家政策性保障措施;其次我国尚未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农民对土地流转后的产权归属存在较大顾虑;再次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国家土地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降低,进城打工的农民不愿意放弃其家庭土地收益;最后是农业规模化生产存在农民资金不足、可租土地较少、农村信息不畅等不利因素,打消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提供的服务集中在政策宣传和提供信息等宣传层面,而在市场建立、监督管理、农民职业培训、规范合同等落实层面作为较少,这导致了大部分村民对了解土地流转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将近90%的村民认为基层乡镇政府没有干预或不清楚其是否干预土地流转,说明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切实以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核心做好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的服务工作。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的安磊博士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惠献波博士做了《农村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与方向》的报告,惠博士在分析我国农村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及改革方向进行了分析。其认为,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土地制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平台、核心内容和关键着力点。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对供给产生了抑制效应,需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开启新一轮“土地红利”。为此,应强力推进土地征收市场和土地要素让渡市场的改革,逐步实现土地征收市场与土地让渡市场的对接,实现农村土地供需信号畅通。与此同时,要全面转变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并逐步退出在土地要素让渡市场和征收市场中的市场主体地位,强化并发挥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管理、监督和调控的作用。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惠献波博士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李凯博士做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以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为例》的报告,日本政府于2009年正式提出了“农业的六次产业化计划”。“农业六次产业化”是与农业相关的第一产业(农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第二产业(农畜水产品加工制造)+第三产业(农畜水产品销售、物流、金融、服务等)=六次产业化 相加相乘都是六。我国当前应当借鉴日本经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农民利益最大化。第一、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种类型的经营主体积极的参与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去。第二、各地发展农业经营主体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化,要适应当地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第三,由于资金规模和技术的限制,非法人农户类型经营主体只能进行比较初级的农产品加工,产品附加价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但是,正是由于门槛较低,能够参与的非法人农户的数量较多,对于吸收和雇佣本地劳动力的效果最显著。并且由于非法人农户对于本地区农产品采购率的贡献度最高,不仅对实现本地区农产品的“地产地销”十分重要,还能起到激活农村要素的关键作用。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更倾向于支持和扶持非法人农户类型经营主体。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李凯博士

中原发展青年论坛特公开征集论坛主持人。为充分发挥该平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交流思想、引领学术”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服务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目标,决定自 2017年春季开始,启动《中原发展青年论坛》拓展版——中原发展青年论坛之专题论坛。专题论坛形式自由,频次与规模灵活选择,但务求每次主题鲜明,讨论深入,要求与会人士有真知灼见,直抒胸臆。为了持续做好论坛,特公开征集每次论坛的主持人。论坛主题和参加嘉宾由主持人负责,其他研究院负责。

中原发展青年论坛立足于讨论真问题,参与真讨论,这里没有权威,只有真知灼见和坦诚相见。望能不见不散,不吐不快,不尽兴不归。

联系人: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 朱世欣

电话:18638205747

Email:1220599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