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智库成果】河南省核心农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06-25

50E6

【摘 要】商周驻信黄淮四市及南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南区域,是河南省乃至我国最为典型的农业核心区,处在河南省域经济洼地位置,也是经济总体水平提升的巨大羁绊。其发展历来为省委省政府所关切,在此背景下中原发展研究院组织完成了省社科联转省委课题对该区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进行研究。课题组认为展望未来,该区域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将其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区域分工中寻求资源最优配置下的一体化发展。

一、河南省核心农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商周驻信黄淮四市及南阳市(下文简称“核心农区”)国土面积8.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9.86%;人口占全省的40.51%,其中乡村人口占全省的47.33%;耕地面积4402.58千公顷,占全省的54.28%,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7.83%。2017年GDP总和12341.81亿元,仅占全省的27.43%(见图1)[1]

13072

(一)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逐年降低,且呈拉大趋势

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全省中下游,对省域经济增长贡献率逐年降低,且与全省、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趋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见图2、3)。

(二)一产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优化速度较慢,人口呈持续净流出状态

核心农区5市产业结构由1996年41:34:24演化为2017年的18:43:41,一产占比虽也有较大降幅,但仍近20%(见图4),且演化速度明显慢于与核心区、河南省及全国(见表1)。2016年核心农区三次产业平均就业结构为42:29:29,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远大于第二、三产业,且高于河南省和全国水平。这使得该区域成为河南省人口流出的主要区域,2017年流出人口高达1081.53万人,占河南省总流出人口的83.6%。

(三)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贫困县占比大

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低,不仅体现在城镇化率低,也表现在其相对低的城镇化质量。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近几年呈现对全国水平的赶超,但核心农区城镇化水平与河南省差距却始终未见改观(见图5)。该区域农村人口数量大,乡村人口[3]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56.8%[4]河南省的乡村人口将近一半(46.14%)生活于此。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低,且与核心区及河南省的差距呈现逐渐扩大趋势。2017年河南省共有31个贫困县,核心农区共有20个贫困县占到河南省总量的近65%,占比高、脱贫难度大。

DE5D

二、河南省核心农区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该区域在具有良好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在省委省政府政策支持倾斜的条件下,为什么相对下滑趋势仍难以改观,我们分析认为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心城市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核心农区的中心城区面积占比远小于核心区占比,且差距呈增大趋势。市辖区GDP占比明显低于核心区和河南省水平(见图6、7)。其中心城市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且辐射区域狭小,带动能力弱,缺乏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2015年核心农区市辖区人口密度为959人/每平方公里,仅为核心区市辖区人口密度的36.66%。而核心区对于全省水平的拉动一定程度上为核心农区的发展滞后所消减。

(二)资源诅咒,阻碍农区现代化进程

黄淮四市及南阳作为河南省的核心农区,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发展条件好,但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意味着创业活动面临着较高的机会成本,这就抑制了具有风险的创业活动,抑制了创业家的形成,同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外出,阻碍了农区工业化进程。历史上旱涝灾害严重,历史基础和发展现状使黄淮四市通过自我强化机制形成“路径锁定”,陷入“贫穷恶性循环”,造成其区域发展的边缘化。

(三)落后闭塞,小农意识浓厚

黄淮四市属于传统农区,至今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根深蒂固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经济系统在类似消极文化的影响下运行只能是基于传统约束机制的小农经济或惯例经济,难以建立市场机制。“官本位”的意识观念及其吸纳的各种资源限制了个体、私营经济快速蓬勃的发展。

(四)地处边缘地带,远离大城市

黄淮四市及南阳市地处豫东南,与山东、安徽、湖北接壤且所邻地市同为邻省发展滞后地区,远离区域中心城市增长极,受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较弱。同时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地方政府对其辖区的经济起很强的干预作用,省区交界地带的边缘化区域由于行政分割和市场分割,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发展水平较低,致使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越来越成为河南省发展的短板。

(五)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

从产业类型来看,河南省的产业以资源型为主,以洛阳、平顶山、三门峡等豫西的矿开采加工区域为代表。南阳及黄淮四市作为传统农区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空间演化过程缓慢、区域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城镇体系发育不良,且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

三、河南省核心农区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大”农业新思路,重塑分工格局新内涵

摒弃就农业说农业,就农区说农区的思维惯性。依据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从优化区域分工角度,统筹中原城市群发展,放大比较优势,将核心农区作为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的实验区,做大核心农区现代农业。农业发展一定是大农业产业的概念,改变过去对传统农区的认识,一定也是“制造+服务集聚、同类+关联产品集聚”的思路。

扶持政策需要调整,改变过去一味强调补贴农业耕种,应该转向对农民进城、规模经营、土地整理复耕、农业科技示范、创业等方面。要将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有利于做“大”现代农业倾斜,向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率先推动商周驻信及南阳五市跨市域土地置换。加快确权颁证,降低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促进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借鉴安徽金寨经验,推动该区域与都市区跨市域土地置换,控制一般农村新增宅基地,确实需要宅基地的要通过现有宅基地的流转来解决。尽可能减少在一般农村新建住房,引导、帮助农民到城镇买房。制订政策鼓励进城农民转让耕地和宅基地使用权。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出台降低家庭农场、农业大户成本和风险的政策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化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富于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的广泛应用。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培训。

(二)加大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大次级枢纽,搭建省域中转平台

京广、徐兰、郑万、郑合等高铁线路建设大大强化了南阳、信阳、驻马店、周口和商丘在河南及全国铁路枢纽体系中的地位,要据此将五市分别打造为省域内的次级交通枢纽,以跨省域快速铁路、高等级公路等通道建设为重点,推进与周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近期尤其是要加大推动宁西高铁立项进度,大幅度提升商丘、信阳、南阳的次级枢纽地位。

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商贸、文化、卫生、教育、交通等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要素集聚能力,运用多元手段,协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壮大城市规模和实力。快速稀释过密农村人口,为农业规模经营腾出空间,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业从业者收入。

(三)对接长江经济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商周驻信南虽地处省域边缘地区,但同时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带较发达地区的前沿。应承接长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外出人口回流创业,培育本地企业家群体。通过提供资源、市场、制度等软硬环境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力,促进三产融合,增强相关产业对引进技术吸收消化的能力,推进产业链式发展。

总之,在高铁经济及航空经济的带动下,各种要素流动效率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减少劳动力对农业的附着,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人均实际占有资源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们说,一体化的基本要素是人口、产业、城市和市场的集中,即人口的自由流动,产业价值链的连接,城市功能的层级定位和市场的一体化。因此,需要站在全省视角,全盘统筹,促进中原城市群各区域功能分工协作,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河南省域发展基本均等。

供稿:河南省核心农区发展研究课题组

项目负责人:耿明斋

主要执笔人:刘琼、李川川

[1]数据来源:文中数据来源于2017年全国、河南省及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此处占比指各区域、各指标占河南省相应总量的比重。为方便研究,同时凸显差距,我们在纵向选取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六个城市郑州、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作为核心区进行对比,下文简称“核心区”。 图中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为2017年数据,其他数据因2018年年鉴暂未公布,故为2016年数据。

[3]乡村人口指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即居住在农村或农村聚落的总人口。

[4]此处为2016年数据。

[5]其中核心农区与核心区城镇化率为相应区域地级市城镇化率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