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智库成果】河南省农村小学与适龄儿童就学问题研究——基于整村调研数据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06-12

【摘 要】本文根据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组织的河南省22个村[1]整村调研获得的4504个农户的具体数据,从农村小学办学和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就学两方面对河南省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就学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显示,调研村庄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本村就读比例已低于50%,外出就读已成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就学的主要方式。主要原因是村小办学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子女接受较好教育的需求。目前条件下,村小的功能应定位为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不至于因各种原因失学。解决农村居民子女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应让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根据自身需要、无障碍地进城或到父母就业地就读。

一、调研村庄小学办学和小学适龄儿童就学的总体状况

(一)调研村庄受访家庭小学适龄儿童就学状况

本次调研的22个村庄,受访家庭总人口为20238人,受访家庭小学适龄儿童数1518人,占受访家庭总人口的7.5%。从就读地域看,在本村就读的占48.16%,在本镇镇区就读的占13.70%,在本县县城就读的占16.93%,在本市市区就读的占0.9%,在郑州市就读的占1.91%,在本省其他地市就读的占0.86%,在省外就读的占2.50%,情况不详的占15.04%。

综合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小学适龄儿童在本村就地就近就读的比例已不足50%,外出就读已成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就学的主要方式。外出就读的农村小学适龄儿童中到本县县城就读比例最高,为16.93%,其次是本镇13.7%,到省外就读比例为2.5%,到省会郑州就读的比例为1.91%,到本市市区与到本省其他地市就读的比例均不到1%。本县县城和本镇镇区成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就读的主要途径,合计占比高达30.63%。本县县城成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主要外出就读地,这与我们直观看到的县城小学大班额突出是一致的。

(二)调研村庄小学办学状况

本次调研的22个村庄,总人口50638人,小学适龄儿童4860人,其中16个村庄办有村小学、6个村庄没有村小学。从在校学生看,15个村小[2]在校学生总数1970人,占22个调研村庄小学适龄儿童总量3798人的51.87%,占15个调研村庄小学适龄儿童总量3393人的58.1%。15个村小中,学生数超过150人(6个标准教学班)的有5所,占三分之一;学生数在80-150人之间的有3所,占五分之一;学生数少于80人的7所,占46.7%,其中最少的学校只有9名学生。15个村小中,村小学生数量占本村小学适龄儿童比重低于50%的有8所,占53.3%,其中最低的文公村村小学生数量占本村小学适龄儿童的比重仅为4%;村小学生数量占本村小学适龄儿童比重高于50%的有7所,占46.7%。学生数超过150人的5所村小占本村小学适龄儿童比重均高于50%,其中滑县留固镇东庄营村、杞县官庄乡李庄村两所村小学生数(分别为300名、120名)均超过了本村适龄儿童总人数(分别为192名、106名)。

从教室数量看,15个村小共有317个标准教室,具备办317个教学班的条件,按照一个教学班25名学生(国家规定的班额是40人)计算,15个村小学具备容纳7925名学生的能力,实际就读1970名学生仅占实际容纳能力的24.9%,即使22个村全部4860名小学适龄儿童均在村小就读也仅占实际容纳能力的61.3%。15个村小平均教室数量为20间,只有3个村的教室数低于10间,有5个村的教室数量超过30间,最多的达到48间(其在校学生总数仅为120名,每间教室平均只有2.5名学生),调研村庄的教室数量远远超出了实际需求。

从教师人数看,15个村小教师总人数184名,实际师生比为1∶10.7,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和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城市小学师生比是1∶19,县城小学的师生比是1∶21,农村小学的师生比是1∶23。目前全国小学师生比为1∶19)。平均每所村小教师人数为12.3名,只有4所村小的教师数量低于10名。

数据显示,15个村小的教室等硬件远远超过了满足小学适龄儿童就地入学的能力;从教师总数看,1∶10.7的师生比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和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大班额现象突出、师生比居高不下不同,村小不缺教师。

(三)村小办学情况与村庄总人口关系密切

22个调研村庄中16个村庄办有村小(占72.7%)、6个村庄没有村小(占27.3%)。在人口超过2000人的14个村庄中,只有1个村庄没有村小学,没有村小的占比为7.1%,而且学生数在150名以上的5个村小全部为人口超过2000人的村庄;在人口低于2000人的8个村庄中,只有3个村庄有村小学,5个村庄没有村小学,没有村小的占比为62.5%。数据说明是否有村小与村庄总人口密切相关,总人口越少、适龄儿童越少,越没有规模效应,适龄儿童外出就学比例越高。

二、典型村庄小学办学和小学适龄儿童就学的具体情况

(一)嵩县黄庄镇三合村

嵩县黄庄镇三合村为典型的山村,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落后。三合村村小学有8间教室,5名教师、70多名学生(包括幼儿园)。经过近年来的资金投入,三合村村小的硬件建设得到了显著提高,8间正规教室,具有容纳8个教学班、200名学生的能力。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招不来、留不住优秀教师,适龄儿童外出就学现象较为突出。在三合村所调查的182户家庭中处于6-12岁的小学适龄儿童共有90名,在本地就读的有50名、占56%,到外地就读的40名、占44%。

(二)孟津县横水镇文公村

孟津县横水镇文公村处于丘陵地区,但具有河南传统平原农区的典型特征,农业为主,本村没有非农产业,外出务工为多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文公村村小学有18间教室,但只有3名教师、17名学生。与三合村相比,文公村适龄儿童外出就学现象更为突出,在所调查的171户家庭中处于6-12岁的小学适龄儿童共有67名,在本地就读的只有17名、只有25%,到外地就读的比例高达75%,四分之三的小学适龄儿童都到县城就学就读了,而且家长陪读。与三合村相比,文公村村小的硬件更好,但同样面临招不来、留不住优秀教师、办学质量差问题,而且由于距离县城较近、村民家庭整体经济条件比三合村要好,有能力、有条件送孩子到县城读书的比例较高,是所调研三个村庄中适龄儿童外出就学现象最为突出的。反过来看,三合村更偏远、更贫困,虽然村小办学条件更差,但距离县城太远、交通不变,而且村里整体经济条件较差、家庭条件不好的比例较高,一些家庭迫于无奈(没有能力供孩子到县城就学,调研中几乎所有家长均表示有能力的话不会让孩子在本村就读)让孩子在本村小学就读。

(三)济源市克井镇西许村

济源市克井镇西许村紧邻济源市区,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受城市影响较大,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西许村村小学有40间教室、12名教师、200名学生,在所调研的村庄中村小办的基本上算是最好的(靠近市区可以吸引和留住一部分优秀教师),吸引174名周边村庄的小学适龄儿童到西许村小学就读。在西许村所调查的260户家庭中处于6-12岁的小学适龄儿童共有84名,在本村就读的有26名、占31%,到济源市区就读的有47名、占56%。

三、村庄小学办学和小学适龄儿童就学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综合22个调研村庄小学办学和小学适龄儿童就学总体状况与三个典型村庄小学办学和小学适龄儿童就学具体状况,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家长的普遍选择

22个调研村庄小学适龄儿童60%外出就读(其中有村小15个村庄小学适龄儿童40%外出就读),结合三个典型村庄小学适龄儿童就学的具体状况,可以发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中国家长的普遍选择,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均是如此。

西许村村小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已经很不错了,但由于靠近济源市区、而且村民家庭条件普遍较好,所以56%的小学适龄儿童到市区就读;而三合村办学条件最差、教学水平最差,小学适龄儿童在本村就读的比例最高(56%),但并不是家长主观上不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无奈选择;文公村小学适龄儿童在本村就读的比例最低(25%),我们分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与西许村相比距离县城较远招不来、留不住优秀教师、办学质量差,二是与三合村相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能力供孩子到县城就读。

(二)村小办学质量与距离城区的远近密切相关

距离城市较近、能够接受城市辐射、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就能够吸引、留住相应层次的教师,而远离城市的村庄,村小的办学质量普遍较差,这不是简单地靠增加硬件投入、提高教学人员福利待遇能够解决的,我们理解这是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中国农村小学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三)村小办学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综合数据显示,15个村小的教室等硬件远远超过了满足小学适龄儿童就地入学的能力,师生比也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和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小学学位短缺与大班额现象突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小学既不缺教室和学位,也不缺教师,但缺学生。在越来越多的小学适龄儿童选择外出就读的情况下,农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规模效应越来越差,数十倍的生均投入也难以使农村小学达到城市小学的教育水平。

四、政策建议

(一)推动农村小学向城市近郊集聚,是提高农村小学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根据前面的分析,规模较大、学生较多的村小办学情况较好,距离城市较近、能够接受城市辐射、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村小办学质量普遍较好,而现实情况是多数村庄并不在城市辐射区,其村小缺乏规模效应,招不来、留不住优秀教师,就地办学提高教学质量难度极大。面对这种情况,应顺应学生、教师的城镇化需求,推动农村小学向镇区、向城市近郊集聚,扩大单体办学规模,使其教学水平能够稳定、持续提高。在办学模式上,应多建寄宿制学校,并通过相应补贴解决偏远、贫困家庭的现实困难。对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偏远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村庄,应结合精准扶贫相关政策,通过扶贫搬迁一揽子解决改善贫困地区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子女教育问题。

(二)增加县城小学学位、让有支付能力的家长能够便利地让孩子进城接受教育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增加城市学位让有支付能力的家长能够到便利地让孩子接受城市较高水平的教育,有利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也有利于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调研数据显示本县县城是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外出就学的主要目的地,这与县城学位短缺、大班额突出的现状是一致的,应大规模增加县城小学的财政和土地投入,扩大县城小学规模、增加县城小学学位、让有支付能力的家长能够便利地让孩子进城接受教育。

(供稿人: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宋伟)


[1]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组织了“百县千村”人口流动与数据库建设之整村调查项目,共选取了河南省13个市(地级市),19个县(县级市),22个乡镇,22个村庄,共计调查4504户,全面了解和记录了河南省农村发展的现状,并设定若干专题进行分析研究。其中22个村分别为:滑县牛屯镇东杨庄村、老店乡王会村、留固镇东庄营村,长垣县南浦区甄庄村,杞县官庄乡李庄村,柘城县惠济乡王元庄村,新郑市新村镇水泉村,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孟津县横水镇文公村,济源市克井镇西许村,长葛市石固镇花园村,鄢陵县望田乡袁家村,舞阳市舞泉镇南坛村,淮阳县王店乡李集村,郸城县汲冢镇万楼村,上蔡县芦岗乡刘楼村,固始县南大桥乡安埠村、柳树店乡八里村,西平县专探乡朱湖村,社旗县城关镇周庄村,平顶山石龙区张庄村,睢县胡堂乡秦庙村。

[2]调研的22个村中,有16个村有村小学,但是周庄村没有获取到村小学的学生、教师、教室等数据,因此,后边分析有关村小学情况的时候把周庄村予以剔除,只分析了15个有数据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