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吹响了号角。如何响应这一时代号召,让研究生教育走出“象牙塔”,直接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主战场”?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用一场深刻的育人实践,给出了响亮的“河大答案”。
近年来,研究院立足于自身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大胆创新,构建并实践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智库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为导向,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智库的决策咨询研究紧密融合,引导学生从书斋走向田野,从理论思辨迈向经世致用,生动践行了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成效卓著:学生面向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学术产出与社会贡献齐头并进。目前研究院在校研究生共72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65人,两年来共发表各类文章68篇,主持或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县处级以上或横向研究课题25项,获厅局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3项。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显著增强,近两年来,获得省级、校级各类奖励的人数较以往大幅提高了30%,参与学科竞赛的数量也同步增长了30%。
这不仅是一串简单的数据,更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激荡出的一朵绚丽浪花,印证着一种将论文写在广袤中原大地上的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成功。
破局:从“学科本位”到“问题导向”的深刻转变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总书记的指示言犹在耳。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回应这一期许,培养出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人才?”这是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高保中教授时常反思的问题。作为河南省重点智库,研究院长期承担着为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发展建言献策的重任。在研究实践中,高保中教授和同事们深切感受到,当今的重大现实问题,无论是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还是产业转型升级,都绝非单一学科知识所能解答。
“一个县的产业规划,可能同时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甚至环境科学,”高保中教授解释道,“但传统研究生培养往往囿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学生习惯于从文献到文献,从模型到模型,面对泥土味、烟火气的真实世界,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显然不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应有的状态。”
这种“学科本位”与“问题本位”之间的张力,正是研究院决心推动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动因。他们认识到,作为高校新型智库,其使命不仅是生产决策咨询报告,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持续生产高质量智力成果的“人”。智库,理应成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器”。
由此,一场以“问题导向、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为核心理念的“智库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拉开序幕。其核心逻辑是: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彻底融入到服务社会的真实课题研究中,让每一份研究都始于大地、归于大地。课题不再是导师为了发表论文而设定的纯理论命题,而是来自政府部门的咨询需求、来自企业的技术瓶颈、来自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淬炼:在“四螺旋”结构中锻造“实战”能力
研究院借鉴并发展了“知识生产模型Ⅲ”,构建了一个由“高校智库—政府—产业—社会公众”构成的“四螺旋”协同育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研究生的成长路径被彻底重塑,成为将知识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践路径。
课堂在田野工厂,论文从现实问题中来。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迅速进入“实战”角色。2024级研究生董泷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刚刚入学不久的他,就在导师的指导下,成功申请并获准立项了2025年度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开封市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这个课题直面开封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议题,要求研究者对全市的产业技术现状进行精准“画像”,并开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药方”。这意味着,董泷奇的研究生生涯将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和教室。他需要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资金、人才瓶颈;他需要走进车间,与一线工程师探讨工艺改进的实际困难;他还需要与市工信局、科技局的管理者沟通,把握政策的导向与落地情况。
“课题获准立项的那一刻,我感到的不仅是兴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董泷奇说,“这让我明白,我的研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学位,而是要为开封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贡献一份真实的智慧。从理论模型走向工厂车间,从文献数据走向企业家的真实需求,这才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
导师是“跨界天团”,智慧在融合中生。
研究院打破了单一导师负责制的传统。一个课题组往往由校内不同学科的专家、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军企业的管理者共同组成“导师团”。经济学教授负责构建分析框架,社会学专家指导进行田野调查,有关政府部门的处长解读政策背景,企业高管则分享市场实战经验。这种“跨界组队”模式,让学生能够从多维视角审视同一个问题,培养了他们急需的系统性思维和整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果是“能用、管用”的解决方案,价值在应用中显。
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标准,也从单一的学术论文,扩展到政策建议报告、行业分析、可行性方案等多种形式。含金量最高的,莫过于获得决策部门的采纳和批示。
在这里,学生们的智力成果被多次送上决策者的案头。张森博士撰写的《河南私域电商发展调研报告》,深入剖析了河南在新经济业态下的机遇与挑战,其前瞻性的观点和扎实的建议获得了省委书记的亲笔批示,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生朱安然的《学习“晋江经验”,走出具有中原特色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紧扣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的脉搏,提出的政策建议深刻有力,获得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肯定与批示。
“这不再是象牙塔内的学术演练,而是直接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决策的‘实战’,”一位参与课题的研究生激动地说,“当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河南的发展蓝图贡献一丝笔墨时,那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是任何学术荣誉都无法替代的。这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生动的实践!”
正是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淬炼,让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各类文章的发表,证明了他们没有丢掉学术的严谨性;各类课题的研究和领导批示的获得,则彰显了他们学以致用的强大“战斗力”。
收获:从“个人成长”到“服务大局”的价值实现
智库型培养模式带来的,是学生全方位的成长。由于长期直面真实世界,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锻炼。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模式为河南乃至国家培养了一批“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既懂理论,又通实务;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乡土情怀。毕业后,他们无论是进入政府部门、企业还是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能迅速找准定位,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的探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河南样本。它雄辩地证明,高校智库完全可以成为连接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枢纽。通过将研究生培养深度嵌入服务区域发展的脉络中,不仅能够破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更能让青年学子在投身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知识报国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