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由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团队撰写的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系统研究深化经济改革问题的学术著作《改革红利论》在北京河南大厦举办新书发布推介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扬,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秘书长、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张大卫,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蔡继明,河南大学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耿明斋,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明钦,副书记王桂,副院长高保中、郭兴方、左慈波等出席了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反复强调指出,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李克强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开出了三大药方,即向改革要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不管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都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本质上都是改革问题。究竟什么是红利、为什么要从改革要红利、改革为什么会产生红利、如何通过改革释放更多红利,这些问题都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澄清,以便凝聚改革共识,认清改革方向,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中原发展研究院围绕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组建20多人专题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团队,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从改革已经释放了哪些红利、现在还有那些潜在的红利有待释放、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红利的进一步释放等问题切入,撰写了《改革红利论》学术专著。
《改革红利论》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深化改革开放丛书之一,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研究深化经济改革问题的第一本理论著作,具有很强的理论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重要的启迪。这本书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紧扣《决定》精神。二是概念清晰,结构严谨,分析系统深入。三是在某些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若干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会上,专家们围绕改革红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郑新立在发言中认为,由中原发展研究院写的这本《改革红利论》,是对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探讨,是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非常好的一本著作,书中对怎么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意见,人民出版社及时把这本书出版出来,对我们全国人民更好的理解三中全会精神,通过改革来促进更好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改革的最大红利来自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在市场决定作用下,在要素方面释放出劳动力红利、资本红利、土地红利等。
郑新立认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是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一个最大的一个突破,是市场经济理念的突破,这种突破是我们的认识抓住了市场经济的本质。21年前我们召开十四大的时候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资源配置作用,当时我们就开始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很快在全国达成了共识,我们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探索,使经济保持了21年的增长,那么现在呢,我们总结改革经验提出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从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我们研究怎么抓住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价值规律把资源配置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发挥好价值规律的两个作用,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不去干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一是宏观调控,二是社会环境,三是市场监管,四是公共产品的提供。特别是我们现在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政府更应该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对资源的引导符合规律,把挑战变成机遇。
所以第一个红利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红利。他将影响到社会体制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文化体制、社会体制、金融体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我们就能激发各个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力,从而激发我们经济的发展,最大的红利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第二个红利就是劳动力红利。虽然近些年劳动力红利有所减弱,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农村还有2亿8千万劳动力,种了18亿亩耕地,一个劳动力只能种1亩4分地,劳动力最大的红利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我们去年和张主任去固始调研,一个村1万亩耕地,一个劳动力就可以承包完,购置了全套的农业机械。劳动力还有很大的潜力,我们河南平原地形,最适合搞机械化、现代化的生产,那么现在我们河南的劳动力还有一大批,几千万可以释放出来,到城里打工,现在到处都是招工的,有本事就创业。劳动力的红利还没有释放完,还有红利。
第三个红利就是资本的红利。现在我们资本存量是很大的,m2有100万亿,银行金融资产160万亿,银行外汇储备3万多亿。资金配置过度的向大城市、大企业、沿海地区倾斜,我们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需要资金而得不到。温州他们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利率平均是25%,25%的利率企业怎么活啊?怎么解决呢?要放开金融准入,民间资本发起中小银行,强化金融企业的竞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才能把资本搞活,这个改革来之不易。今年7月5号国办67号文已经写入了这些改革。这个机遇我们要抓住,把我们的资本存量搞活,我看我们不差钱。到海外投资也不差钱,在国内投资也不差钱。我们小企业,农民获得低的贷款利率,现在贷款利率,美国3%,欧洲3%,日本大概是百分之零点几,几乎是零利率,台湾是百分之一点几,我们国内现在百分之六点几,接近百分之七。我们为什么这么高,就是垄断竞争的结果,就是门槛太高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结果。
第四个红利就是土地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农民送去三个大红包,第一个大红包就是农村承包地的经营权可以抵押转账,现在中部地区我的老家,南阳那个地方,转包费大概是500块钱左右一年,西部大概是300块钱左右。你自己不种让别人种,拿的钱更多。到城里打工一年能挣3万多,有的能挣到7万多,再加上土地转包的收入,一年能拿到7万多8万。就是不种地了出去打工一下子就能进入中等收入家庭,如果还是在家里种7,8亩地,你再种2千年,也还是这么穷,你富不起来。第二个红包就是我国的宅基地,有18万平方公里,合2.55亿亩。2.55亿亩成为商品性质,可以抵押转让,那么价值几何?2.55合上20多万,我算了一下合51万亿人民币,现在银行存款才50万亿,宅基地能收到50万亿,农民一下子可以担保转让,可以与商品房进行交换,可以把宅基地卖了去城里买房和租房,这个影响大的不得了。第三个红包是对集体近郊的集体经营性建筑可以与城市的国有土地同价。三个红包实实在在的红利,这是我们党中央已经发出的,农民能不能拿到这个红包,得看你自己了。如果你还在守旧,拿着不转让,那么钱还是你的,价值实现不了。另外还需要我们配套改革措施,实行试点,另外还有用途管制,你不能拿耕地拿来当建设用地。还有在用途管制的情况下把农村的宅基地搞活,这是我们河南一个最现实的增加收入的途径。
还有一个红利,就是民营企业,要引导民间资本的进入。混合所有制发展是以后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要发展杂交企业,在产权上优化资源配置,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可以吸收员工持股。国外的经验表明这样的企业最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很多大企业都是员工持股,要向这个方向发展引导,包括我们双汇,要引导向这个方向发展。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要向混合所有制和员工持股引导,这样的企业最有竞争力了,我们河南也要造出这样一些企业。
李杨认为,对我们研究的改革红利,在前提条件和外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不断的产生。因此研究改革红利就和制度有重要的联系。改革的根本目标,第一句话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一句话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定型了,这个制度才有优越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三中全会一下子说到位,到制度层面上,自动会产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结果,抓住改革红利,我自己体会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是制度红利。
首先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企业,这个东西十几年前,我们曾经梳理了,我们发现,到那个时候,中国没有任何法律限制私人资本进入银行,但是事实上呢,没有几个民营资本能够进入,他有一个潜在管理。这次在金融体制改革上说了一句要破除各种各样的潜在障碍,要破除玻璃门。在中国建立一项制度,法律法规是一方面,它还有很多潜在的限制。因此我们看到的就我们的金融改革来说,说了几个制度性问题。第一个就是市场配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金融资源靠什么来配置呢,依据利率,国内国外两资源,汇率。准确对我们金融产品信用进行评定,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但是这三率,我们资源配置都取决于市场。同时在中国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都需要大量资金,但是我们缺乏这个资金。我们有的是短期资金,缺的是长期资金。我们现在注意到,很多地方搞金融,他们没有注意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个声音,全会在决定中提到要研究社会基础设施的融资的问题,他们考虑的都是融资平台。你只有把融资平台变成政策性金融机构,他才能产生红利,持续不断的产生红利。
张大卫认为,河南要以更大的步伐投入到改革开放中,争取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需要理论工作者更加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中原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河南这一块儿丰厚的沃土,研究团队对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索。这本书起草本意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做一些理论上的呼应和支持。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又给这本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改革红利论》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本著作。
从改革的实践中来讲,这本书从各个方面,经济层面的各个领域都比较全面。这本书这个定位定的非常好。这里面讲了什么是红利,为什么产生改革红利。有大量资料介绍了中国改革的历程,又有很多案例介绍了改革是如何释放红利的。今后在改革中间还会释放出什么红利。这本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未来都进行了介绍,作为经济系的学生应该是必读的。
这本书为改革者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后来加入改革队伍的同志拿到一把入门的钥匙。改革他确实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改善。河南有1亿人口,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高,河南的改革发展还不能说走在前列,河南在改革上要下大工夫,要闻鸡起舞,要先行一步,才能实现快速发展,我们也借助这本书把河南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事业进一步进行深化发展。
蔡继明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召开,我们人民出版社就组织编撰了这样一本书,特别是把耿明斋教授组织的这本书列入丛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央没有说在哪个市场上,说的是在所有的市场上,土地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如果说其他的资源无法用计划配置,那么为什么土地就能用计划配置呢?虽然政府要发挥规划的作用,但是政府做的规划是无法取代市场所要发挥的作用的。
第二,中央《决定》明确讲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注意说的是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没有说对建设用地市场进行分类、规定哪些能进哪些不能进。当然了,《决定》中谈到是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情况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价。但是我们有的官员、学者和部门做了解释,这个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耿老师这本书中也谈到了,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分成三块儿——一块儿是宅基地,一块儿是乡镇企业建设用地,还有一块儿就是公共设施用地。实际上三块之中最大的一块儿是宅基地,其他两块儿的用地已经很少了。如果我们把农村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仅仅局限在农民的宅基地,那没有多少可以入市,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还是国有土地占主体,那还是要征。这里我赞成耿老师书中谈到的,对农村经营建设用地要做动态的理解,整个土地是建设用地,至于哪些土地用来搞宅基地,哪些土地用来搞建设?你应该根据市场来调整,首先新村建设旧城改造导致大量的宅基地被节省出来,这些大量节省出来的宅基地能不能作为建设用地?还有就是农民进城后他乡下的房子不住了,不住了之后能不能转变成建设用地?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用地不断的增加,大概增加了有80%。按理说农民进城后会节省建设用地、增加耕地,但实际上农村的宅基地还在增加,这源于农民的土地没有退出机制,农民进了城,住的仓库、地下室、贫民窟,农民挣的钱汇到了农村开始建房,说的是“一户一宅”,其实很多地方都是“一户两宅、一户三宅”,原因就在于没有市场机制来调节。
第三点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里提到的如何完善农民的宅基地制度,特别是要完善农民的财产权利,有人认为,农民的财产权利仅仅指的是房屋,宅基地是集体的,只能自有自用,不能出租转让。这我就很奇怪了,农民的财产权应该是既包含房子,也包含宅基地。从城市来说,你在城市买了房子,房价中很大一部分是你购买房子所占国有土地使用权,你能说你的财产只有房子,而没有土地使用权吗?仅仅允许农民房屋转让而不允许农民宅基地转让,那不是天方夜谭吗?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国的土地制度肯定是要改革,有人说,土地制度改革要遵守现行的法律。而我们都知道,现行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正是由于现行不合理的法律规定的,不改变法律是无法改变现行的土地制度的。接下来,根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改革方向,小产权房势必要合法化。尤其是在建设用地上,你可以规划,唯独不能用土地出让金。国土、建设部门有关部门开始。等待相关的政策出台,我担心的是不是从改革的方向、精神来解决小产权房。过去处理完之后,将来会有巨大的毁证。以后随着大量的用地市场,会有更多的小产权房合法的产生,既要罗列过去,更要注重现在的历史,更要放眼未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在土地领域,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