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包含了增长和分配两大要素,“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二十大报告确立的2025年目标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对应的要求分别是2025年的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2035年的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我国2021年的人均GDP为12551美元,已经超过人均GDP水平,这一目标我们基本达到。但是要实现下一步的人均GDP目标,经济一定要保持稳定增长。“共同”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重视公平,强调共享,做好分配有助于双循环、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等,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总体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共享理念、经济发展、分配制度、发展差距和政府治理等多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
第一,以共享理念为原则,坚定共同富裕的信心。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补不足”等充分蕴含了共享的理念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以共享理念为原则,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共享理念就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仅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导,更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
第二,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做大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现阶段中国经济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就需要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一方面要突出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建设“产学研用金”一体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质量的提升确保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要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链基础,推动企业的数字化改革,确保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以链式思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经济规模的增长。
第三,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完善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争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等。
完善分配制度,一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实现收入与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地产金融等行业,这些部门的高收入得益于相关政策,并不是创新力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增强。需要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同时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除市场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经济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税收调节等二次分配方式。二次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具有公平的属性。同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引导要素提供者将要素投向效率更高的部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共同促进财富不断增长,符合共同富裕的生产力要求。
第四、以缩小发展差距为重点,践行共同富裕的总体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看。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都强调,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基尼系数始终显著在0.4以上,城乡收入差距是推高中国基尼系数的首要力量,对整体的收入差距作出了一半的贡献。推进共同富裕不仅仅要靠分配制度改革,还需要靠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关键要靠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向农业发展要收益,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要促进农民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稳定农民收入来源。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除了城乡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分化也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近十年来,GDP占比方面,东部一直稳定在52%左右,中部在21%-22%之间,西部从19%上涨到21%,东北从7%左右跌落到5%左右。相比经济总量,进出口的差距更大,东部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占比达到80%左右,中西部占比分别为10%左右。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以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为重点。牢固树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意识,分类指导和因区施策,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作出政策安排,使得各项政策充分体现区域针对性。东部地区要创新引领,发挥带动作用,中西部地区要总结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发挥特色优势,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构建合理的经济体系和产业基础,实现共同发展。
第五,以政府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建设共同富裕的治理体系。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作用,构建由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有为政府意味着政府职能的扩大,经济学中有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国家职能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要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具体的要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加快实行政府权责清单,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激励担当作为,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有为政府,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一起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