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高保中: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4-1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主动作为,是长期战略。

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为我国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才能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共同富裕。当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之后,消费在支出中的比例将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将不断提升。经济新常态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投资质量和效益发生根本转变,有效投资增长也必然带动消费市场拓展。正是这种不断增长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通过国内需求规模增长、结构调整、质量升级实现稳定增长、经济转型和效益提高,将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更好地解决当前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持续加大研发投资、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要素培育,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尽快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方面实现更多更大新突破,破除技术发展瓶颈,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是我国实现高质量重要引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有利于我国摆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在以国际代工和出口主导的分工格局,代工企业依靠人工成本优势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没有或缺少技术升级和自创品牌的动机,产业链过于依赖出口循环,基础相对脆弱,造成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无法形成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现代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激励企业和地方政府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链,立足于国内市场构建自己为链主的国内价值链,掌控价值链高端,形成有利于国内市场循环的治理规则。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产业变革,扩大内需的主要内容将更多的体现在消费升级和新基建投资,这将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等人类未来文明提供市场和技术支撑,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研发创新规模化而产生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必然会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推动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我国参与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以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可以看做是第五次科技革命,它对产业变革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有可能超过之前科技革命。本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改变以前大西洋两岸国家唱主角的局面,虽然美国仍是主角,但我国正努力向科技产业变革的第一方阵进发,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市场潜能引发的规模效应一旦插上科技翅膀,将会释放出巨大能量。我国将参与并逐渐主导第五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第五次科技革命导致世界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发达国家希望凭借固有优势巩固其领先地位,将多数发展中国家遏制在产业链低端,其科技竞争的手段可能无所不用其极。从干扰正常的科技交流,到利用非法手段打击竞争对手,再到直接动用国家机器封杀企业与个人,威吓其他国家切断企业之间正常的合作等等,竞争越来越超越科技本身,非正当的手段越来越超越底线。我国的科研创新必须进入由市场规模推动的内生增长时期。在该阶段,科技创新趋势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强化,并形成正向反馈效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我国巨大市场规模形成第五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战场和战略纵深,我国也必然会成为主导第五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力量之一,这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都不能阻挡的。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我国引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全球化是国际经济政治联系日益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经历过三次全球化浪潮。第一次全球化的重点是资源的全球掠夺;第二次全球化是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生产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第三次全球化的浪潮将会是资源的全球化整合,是技术、市场、资金、劳动的全球更有效率地进行配置并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整合。第一次全球化,中国是被掠夺者;第二次全球化中国在强势话语和既定规则体系下只能刀刃向内努力消化问题;第三次全球化中国将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逐渐成为引领者,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新格局不再仅仅是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市场、技术和品牌,以低廉要素成本通过加工出口跻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参与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客场经济全球化”,而是要将全球先进要素尤其是如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等创新要素吸引过来,通过在我国进行高效配置和整合,形成在我国国内进行的“主场经济全球化”。扩大内需是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的起点和基础。主场经济全球化形成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是国内市场可以为全球资源和要素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内需是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工具、资源与手段。只有坚持扩大内需,形成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打造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新的竞争优势,形成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才能为全球人才和技术提供更好的市场和事业发展机遇,吸引全球人才和技术;才能利用内需优势发展对全球供应商的外包,在国际外包中更好地利用全球智力资源;才能依托内需走出去,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吸收所在国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服务。

二、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一)全面促进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基础

稳就业是扩大最终消费的前提只有稳住就业,居民才能获得稳定收入,才有能力进行消费,扩大内需才有可能。政府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稳就业首先要保住市场主体,重点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帮助化解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作用。稳就业重点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提高收入是扩大最终消费的根本。没有收入的提高,就没有消费的扩大,更没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同时,在财产性收入上创造更完善的条件,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扩大最终消费的关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通过相关改革举措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推动形成与居民消费升级相匹配的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扩大居民消费夯实基础。

促进消费升级是扩大最终消费的主要途径。要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发展服务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扩大最终消费的主要抓手。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多于十五个百分点的差异意味着我国有大量劳动力还处于生产地与户籍地分离状态,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一群体是有工作、有收入、有技能、有消费意愿的群体,是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城镇化率的重要潜在对象,能够为我国内需增长创造巨大空间。要顺应城镇化与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共享,吸引要素集聚整合,进一步提升我国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市场规模红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村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与空间优化。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是扩大最终消费的根本保障。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领域,例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需要由政府主导提供。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以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最终消费的扩大。

(二)拓展投资空间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

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投资仍是较长时间内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人们从对衣食住行基本需求转变为更多地对公平、环境以及各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求。我国公共服务与应急设施供给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存在的短板,必须加快补齐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的供给缺口,加大桥梁、铁路、公路、机场、棚户区、水电气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等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大政府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撬动企业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为我国新兴产业崛起、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石,也是我国不断谋求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基石。

科技研发投资和教育人才投资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核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作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研发投资和教育人才投资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根本。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将始终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核心。

(三)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根本遵循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体两面,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解除或缓解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创新、制度安排等方面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是在总需求适度扩大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推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强调有效投资增速转型和最终消费的扩容提质。另一方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只有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扩大内需。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就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供给侧而非需求侧出发,强调以高质量的供给催生创造引领新的市场需求,而不是通过刺激政策透支或前置消费需求,才更加符合消费规律。事实上,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最终要落脚到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持续用力,才能使消费潜力平稳释放、升级趋势不断延伸,进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实现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可以通过更新换代促进工业产品消费,通过补足教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促进城镇消费,进一步通过促进乡村消费、加推网络消费、拓展服务消费等途径推动消费升级,通过持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新需求推进新消费,通过新消费倒逼新产业,通过新产业促进新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