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其内涵和重要性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也随之演进,对其要求也不断提高。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河南在将新机遇转化为新优势中可以更好展现新新担当新作为。
一、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党中央工作重心转变到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2020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需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强调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大安全格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新时代“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体现和根本需要。
(二)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的基本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的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对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对食物的需求更多的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只有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三)是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是其中关键一环。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能达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还能达到食物保障可靠的要求,使我国食物自给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保证任何时候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时通过适度进口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集中力量确保基本口粮、谷物和食物安全。
(四)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持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长远需要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拓展农民收入渠道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只有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才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不断推动农村产业经营模式升级,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促进农户经营性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才能使更多的农民摆脱土地束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和外出务工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才能唤醒农村大量的“沉睡”资源,激活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
(五)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需要
城乡融合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构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客观上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利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形成“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并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适宜农村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有利于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使县域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使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六)是应对国际资本对我国粮食安全威胁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较大冲击,特别是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正当或不正当手段对我国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全产业链进行渗透,带来对我国粮食市场定价权的垄断风险、对我国粮食全产业链控制风险和对粮食生产专利技术的垄断风险,可能会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结构扭曲、消费结构失衡、储备结构失调、价值链低端锁定、宏观调控效果削弱、价格波动加剧以及粮食“能源化”导致的价格高企。应对这种威胁的根本途径是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提升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
二、新时代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新内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中央战略决策的内容、中心和重点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变。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赋予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加丰富的新内涵。
(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根本
通过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有效促进科技与农业更加紧密的结合,推进农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工业反哺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用现代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打造职业化农民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路径。
(二)农业生产资源的拓展和有效利用是基础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统筹推进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树立大食物观,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是新时代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
(三)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是关键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土地流转的加快和现代耕作方式的普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关键。这促进我国农村经济逐渐向以专业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演进,从而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提供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一条龙”服务。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成为新时代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
(四)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核心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物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供给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回归种养结合的永续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社会化组织体系构建种养殖主体紧密衔接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成为新时代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
(五)农业农村传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普及是重点
农业农村传统基础设施仍然是强化农业基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农业的深入融合和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新型基础设施正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升级,成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
(六)引领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变革是中心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主导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光合作用优化改良、生物固碳、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工厂化农业生产、3D打印等技术正在成为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兆热点和突破方向,在交叉融合过程中逐渐在生物种业、作物高效精准栽培、地力提升、食品安全等领域普及,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智慧方向发展。引领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新时代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中心。
三、将新机遇转化为新优势中展现河南的新担当新作为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涵的更加丰富,特别是大食品观的提出,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味着确保粮食安全对河南来说不再仅仅是一种责任甚至负担,而更是一种新的机遇。在将这种新机遇转化为新优势的过程中,河南能够呈现出新担当和新作为。
在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要牢记领袖嘱托,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让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努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一)在农业与科技互促中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充分发挥河南在农业和农业科技上的优势,把创新摆在农业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核心位置,在农业领域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发展神农种业实验室,谋划建设“中原农谷”。积极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巩固发挥河南省在小麦、玉米、花生等领域育种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打好种业翻身仗,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在农业领域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样板,在农业与科技互促中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二)在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中将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理念,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不断丰富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满足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高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在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中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结构。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将河南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在“五链融合”中实现农业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引领
坚持“粮头食尾加工中、农头工尾服务通”导向,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食品供给为目的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和以农业为源头、工业为落脚点、服务业贯通始终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河南发展格局。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通要素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做强创新链,实现“五链融合”发展,打造以农业为发端的全产业链模式,推动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以农业为引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河南的农业优势转化为全产业优势,将河南从农业大省转变为产业强省。
(四)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中持续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与农业生产利益补偿和正向激励机制,增加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规范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把规模化与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完善土地托管服务,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民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新型职业农民领办或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收益。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变河南人口优势为收入优势。
(五)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普及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基
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
(六)在绿色高端发展中将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转变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动力和保障
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以绿色高端发展为导向,树牢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生态观、大市场观,加快从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精细农业转变,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增值链,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河南“绿色食品牌”;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电子商务等渠道,建立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直销通道,形成“大产业+新平台+新主体”发展模式。通过让绿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将河南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转变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动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