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打造前沿“科技飞地”,服务发展“提质提速” ——关于建设河南深圳科技园的研究报告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4-14


中共河南省委在十一届二次全会决议中指出,要“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实现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有机统一”。河南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坚决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利用“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创新融合的机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加快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进而实现河南经济发展的提质提速。同时,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2021年12月26日)(以下简称《意见》)也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的关键是要“将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但根据我们在部分企业(比如牧原)与科研机构(大数据研究院)的前期调研,河南省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高科技创新数量和质量还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速的需要,同时创新成果又存在要么躺在研究机构未发挥作用,要么看似具有生产价值却难以带来市场效益的窘境。

如何才能尽快用科技创新来确保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如何用“跨区协作”与“借鸡生蛋”的办法来实现河南科技创新的高速追赶并发挥经济效益?在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最佳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河南省的“科技飞地”可能是一条值得探索的“短道速滑”路径。

一、创新型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缓慢是河南高质高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尽管河南的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第五位,但人均的经济指标却长期徘徊在中下游水平,而且从未来的发展势头看,新兴高质量企业的发展势头不容乐观。尽管“十三五”期间,河南的制造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百亿级制造业企业达到4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24家,中小企业数量从43.44万家增长到54.05万家”(见《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但总体来看,河南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中部六省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态势。特别是随着RCEP的全面实施和中国领军的跨国区域合作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河南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内国际竞争压力。

以全球竞争的视野来看,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往往被视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经济崛起与发展潜力的一个标志,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已经超越美国领军全球。但在国内,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浙:北京独领风骚高达160家,上海、广东、浙江分别以815949位居第二集团,江苏、天津、山东分别以281312居第三集团,另有13个省市以个位数排在第四集团,但作为经济总量与人口大省的河南竟然没有一个企业跻身其中。独角兽企业是具有垄断性核心技术与颠覆性商业模式的新兴企业,河南独角兽企业的缺席表明河南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与商业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主营业务专注专业、经营管理精细高效、产品服务独具特色、创新能力成果显著”发展特征的中小企业。一个地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强弱。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统计梳理,在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全国共有248家企业入选,河南只有5家企业上榜。在全国3批总计认定公布4922家“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河南只有207家。上述数据表明,河南现有的专新特精企业无法给未来的提质增速提供微观支撑。特别是拥有核心技术专利、增长潜力大、在某一细分行业具有较强的话语权的企业数量与科技创业队伍的数量都还太少。而出现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河南的企业科技创新力量不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河南科学技术创新与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缺乏有效的有机融合,已有的技术成果缺乏产业化转换平台,技术研究力量也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指引。

二、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前提是科技创新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与大力推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型企业的大量涌现,是独角兽企业的快速成长,是专新特精企业的持续发展,但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提是市场导向型的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衔接。尽管河南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河南的制造业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数量不足,发展势头也并不乐观,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与市场效益更是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推动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已经作出部署,要求“完善创新体系,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健全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环境”的办法来加速推进这个衔接过程。

为了落实这个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强调,要“布局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逐步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涌现奠定基础。

但就目前省内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营商环境来看,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企业升级发展,都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因此,如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意见》中强调的“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在“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如何让河南财政有限的资金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益,如何让河南有限的科技力量尽快投入到产业创新的市场化进程之中,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河南省科技厅、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等正在研究这些问题。而我们提出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飞地”就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动的创新模式。

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河南“科技飞地”是河南省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短道速滑”之路

作为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现有的“飞地经济”将政治意义上的 “飞地”概念引入经济领域,将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和管理引入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核心在于跨越行政空间壁垒,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最终使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较大的两个区域各取所长,实现双赢。现有的大多数飞地经济是跨空间资源组合的探索,是跨空间的公共服务共享的创新。

当然,现有的“经济飞地”往往是发达地区的“动产”资源飞入不发达地区,利用当地的土地“不动产”资源和政策支持等“软性”资源,进而形成资源互补的双赢模式。但我们这里所说的“科技飞地”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经济落后地区的科技人员和科研成果“飞入”经济发达地区,利用当地的科技生态环境与市场生态优势,尽快实现科技创新、产业转化、企业孵化同步进行,并将产生的创新成果与新兴产业落户欠发达地区的一种模式。该模式能够让落后地区的“流动”资源直接对接发达地区的科技基础设施与市场营商环境等“公共制度”资源,实现加快创新创业与技术转化速度、提高科技研发基础投入资金效能的目的,特别是利用发达地区科技设施、营商环境与管理体制的外部性,加速产业转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旧金山湾区硅谷的“人才飞地”经验就是一种科技飞地模式。只不过他们是在高校与企业间构建了通道,在高校之外建立“科技飞地”,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与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其实,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积极促成的博士后工作制度也是一种人才飞地型“科技飞地”模式,国内大量的科技人员赴欧美做博士后研究,然后将其成果带回国内创业,就是一种更为宏观的跨国人才型“科技飞地”模式,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甚至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依托深圳、香港、广州等城市的人才优势,努力突破人才的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积极探索建立“无证化”管理制度,这也是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区域内人才“科技飞地模式”。而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利用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环境为自己的经济发展“造血”的例子,早在2013年浙江衢州就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建立了自己的“科技飞地”,吸引一些优质的科技人才与创新项目在衢州海创园入驻,通过“生活在杭州,贡献在衢州; 研发在杭州,制造在衢州; 孵化在杭州,生产在衢州”的柔性引智模式,达到了“科技飞地”带动本地经济高质高速发展的效果。

所有这些例子表明,“科技飞地”的建设能够突破传统“增长极理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通过“催化剂”作用和倍增器效应,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高地与现代经济前沿的带动作用,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创业起步速度与现代经济模式的扩散效应,利用科技创新创业的“短道速滑”优势,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

对于河南来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但本地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才聚集、基础设施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从长远来看,河南需要逐步完善这些基础投资与公共服务,但河南制造业的提质增速发展不可能坐等这些条件的出现与完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短期长期的安排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尽快改善自己的各种基础条件,为科技创新创业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积极利用发达地区的资源,构建河南省的科技飞地”,直接在合适的环境里孵化自己的科技创新力量,孕育产业创新能量,“借鸡下蛋”为河南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同时“科技飞地”本身也对改进河南科技创新环境和商业创新环境具有催化剂作用。因此,河南省外“科技飞地”的建设不仅可以利用发达地区条件,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而且也为河南本土的创新机制与基础设施的改进提供经验,也必将有助于推动河南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尽快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但河南应该利用哪个地区的条件?在哪里建立“科技飞地”?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就是一个很好的“科技飞地”落脚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作为RCEP合作区的核心,深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而且也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与科技成果产业孵化的高地。美国著名的全球性IT服务公司——高知特信息技术公司未来工作中心曾大胆预测,深圳这座城市或将实现美国硅谷从未完全实现的目标:一个其产品适用于每个国家和满足任何预算的技术中心。这家机构于2021年4月发布的预测报告中说,深圳有大量的科技龙头企业、风险基本资金、宽松的监管制度和合作文化,产业链非常完备,在这里,从设计到市场的产品可以在几周内完成。国内的许多学者(郭保瑞2021吕建成2021)也认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通过建设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个新型科研机构,目前已形成了面向未来的高度市场化的全产业链布局,拥有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因此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枢纽与创新枢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发改地区〔2021〕1072号)明确指出“各地和各经济特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与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很显然,尽快在深圳建设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创业飞地”既是河南省制造业“提质增速”的需要,也是河南省探索科技创新创业高效体制的需要,更是国家构建双循环战略体系的需要。

四、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具备了承建河南深圳科技园的基础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省政府《支持河南大学百年名校振兴计划》的具体指导下,2019年底,河南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大学注册成立了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其主要职能是:打造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战略发展平台,引进一流人才、开展原创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探索机制创新,服务河南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服务河南制造业提质增效。该研究院是河南省高校唯一一家在深圳注册的二级事业单位法人。

该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两年来全职和柔性引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65名高水平专家学者,设立了“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外籍专家工作站”,在深圳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7名

二是平台建设方面,与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重点实验室深圳分中心”,以王家耀院士为首席科学家成立“时空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广东)”,启动“河南大学—麦考瑞大学生物医学联合创新中心(深圳)”,并先后与“速度时空公司”共建“建筑信息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与众合集团共建“交网信息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设立“河南大学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深圳)”。

三是科研方向与成果方面,先后启动小麦功能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研究,构建全球基因组资源数据库和精准表型数据库;开展干细胞、疾病动物模型及器官克隆、可穿戴透析设备等相关研究,开发出“建筑信息大数据应用集合系统”和“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深圳市创新创业大赛第四名1项,大鹏新区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

四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清华力合金控”共同发起时空大数据产业化基金,规模为10亿元,首期2亿元;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时空大数据产业联盟”,并孵化参股了6家高新技术企业。

五是内因外联粤豫合作方面,作为河南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试验场,该研究院正在为河南引进3个产业项目,并为开封市驻粤港澳大湾区联络处和人才工作站提供科技和空间支撑

六是基础设施硬件支撑方面,鉴于该研究院开拓创新的思维、卓有成效的业绩与高瞻远瞩的理念,深圳市大鹏新区管委会已经签约引进该研究院,并提供实验室用房及办公用房近1万平方米,分别用于“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6大科研平台建设同时提供足额学生宿舍和人才房,用于高层次人才团队的落户。

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前期创造性的工作为河南省“科技飞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前期的调研,为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人才、区位、信息和政策优势,加速度构建河南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和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基地,我们认为河南省可以依托该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建设“河南深圳科技园”,并由该研究院承担筹备落地建设的具体责任。

五、加强顶层设计,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高标准建设“河南深圳科技园”

“河南深圳科技园”作为跨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需要省委省政府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成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广州办事处、深圳办事处及河南大学等部门组成的“河南深圳科技园”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确定建设方案,统筹推进建设工作,建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厅。

第二,建立运营管理机制。成立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实行市场化运营。建议“河南深圳科技园”在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挂牌,依托研究院作为责任单位具体运行,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与广州办事处、深圳办事处一起负责科技园的具体落地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明确主要工作职能和工作重点。由省政府委托省科技厅、广州办事处、深圳办事处及省内相关部门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签署共建河南深圳科技园的合作协议,明确河南深圳科技园服务全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含高校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高新企业发展等主要职能,并承担以下重点工作:1.在科技园布局一批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为河南科研机构、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产学研”对接基地;2.为河南高端科研人才、科技型企业家提供季节性办公室为河南省企业和科研机构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和技术孵化提供支撑;3.每年举办一次“河南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博览会”,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落户河南提供实施路径与签约平台;4.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资政建议和调研报告;5.为河南省的政府、企业和相关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和业务培训服务;6.完成省委省政府及相关单位安排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河南省与广东省是其中的两个关键节点,这样两个庞大的产业与市场的合作,必然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经济中心与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助力。建议由河南省委省政府出面协调广东省、深圳市当地资源与条件,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支持。

第五,明确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根据河南省与广东省的战略发展重点,建议河南深圳科技园把以下领域作为未来三年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的重点: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器、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智能穿戴、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改造等相关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与物流配送产业

第六,加大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由人社厅给予河南深圳科技园在人才引进和使用、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政策;由科技厅根据《意见》规定比照技术创新中心,提供必要的建设和运营经费支持,同时纳入“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经费”轨道进行管理。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

河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