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智库成果】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简析——基于整村入户调研数据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05-20


【摘 要】本文以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整村调研数据为依托,通过对河南省22个村,4504个农户的调研,主要从金融方面分析了目前农村发展的情况和面临的困境。目前河南省农村融资主要依赖传统的社会圈层,正规信贷由于金融机构的商业性、涉农信贷的特殊性以及农户的主观感受,存在一定的障碍。农户生产经营中规避风险意识淡薄,主要原因是金融知识的匮乏。改变农村金融状况需从提高农户收入、普及金融知识和发展普惠金融三个方面着手。

一、背景

第一,乡村振兴的大背景。2018年2月4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比如“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这些不充分不健全要求我们去关注农村金融的发展。

第二,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功能的发挥。金融最主要的功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有效工具。这两个功能同经济发展的联系非常紧密。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在向现代化迈进,而现代化的农村经济需要现代化的农村金融进行支撑。

第三,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的存在。众所周知,中国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与此相应的,我国城乡金融发展方面也呈现巨大的差距,这种金融差距和经济差距相互影响,会有可能固化现有的二元结构,需要引起重视。

总而言之,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元结构的改变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我们关注农村金融发展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课题组进行了农村调研,并根据关注的重点,针对调研得到的农村金融情况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农户借贷需求普遍不强,贷款主要是生产经营性贷款

本次调研选取河南省22个村进行调研。22个村共有11242户,我们调研了4504户,占比40%。在农户借贷需求方面整理得到4499份有效数据,其中有将近70%的农户近两年没有借贷需求,从全国来看,涉农贷款最近五年每年平均有73%都是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占比不到三成的农户新增贷款中,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是主要的贷款构成。

(二)首选借贷对象主要是亲戚朋友

从首选借贷对象来看,亲戚达到了38.15%,此外还有46.76%的人不打算借贷,仅有10.33%的人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排除不打算借贷的,仅就有借贷对象的人群来说,向亲戚借贷的比例达到了71.66%,朋友或生意伙伴比例达到了7.49%,两者合计将近80%。说明在现阶段农村,农户的首选借贷对象主要还是亲戚。

(三)农户的融资顺序与社会圈层有密切关系

根据费孝通(1985)指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是以个人为中心、先按血缘基础上的家族扩展,再按人际交往的远近亲疏继续向外延伸的圈层结构。位于圈层核心的第一顺位是自己,这从不打算借贷的占比达到46.76%就可以看出。位于融资圈层第二层的是亲戚,占比达到38.15%,一般来说,如果依靠自身融资不能够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找自己的兄弟姐妹、舅子姨妹等血亲和姻亲,但是这一圈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融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位于融资圈层第三层的是正规金融,占比达到10.33%,根据调研情况,这部分主要是由于农户家里有大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的抵押物或者担保人进行的贷款。位于融资圈层第四层的是联系比较紧密的朋友,占比达到3.99%,这一圈层当中包括平时人情往来比较密切的朋友或者生意伙伴等。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正规信贷受到约束

根据农户调研数据整理,正规信贷约束的主要原因是贷款手续复杂和贷款利息高。

(一)复杂的贷款手续源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价格会提高,而且上升的幅度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的市场势力有关。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还是农信社改制后的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少数几家银行,其中又以农商行的市场势力最大。2000年以后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有效提升了农信社的经营效率和规模,巩固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垄断性和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越来越弱,逐利的目标越来越强,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短缺。在此基础上,2006年,银监会降低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开展了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试点。但是根据实践效果以及金融机构的垄断竞争的特殊性来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运行并不是很顺畅。整体规模偏小、社会认知度低、市场定位不坚定,内部控制能力薄弱等都阻碍着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相应的以农信社(农商行)为代表的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依然是占据着主流地位。

(二)贷款利息高主要源于涉农信贷的特殊性和农户的主观感受

第一,涉农信贷的特殊性。前面我们提到过农户的信贷需求有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对于生产性的信贷来说,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风险性较高,缺乏抵押品等,使得风险溢价较高,金融机构也很少愿意涉及这类信贷业务。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般涉农信贷当中都有政府补贴的身影,这使得涉农信贷本身的利率相对其他商业信贷来说并不是很高,贷款利息高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与农户的主观感受和对比。

第二,农户的主观感受。前面提到农户的首选借贷对象时指出,农户借贷一般会选择自己和亲戚,这样基于人情网络形成的信贷,也就是人情信贷普遍是无息或者低息的。农村作为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们进行着生产的合作和感情的交流,由于系统性风险的原因,比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造成的金融需求往往是一家一户在人力和财力上很难解决的。客观上要求人们之间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形成的人情网络的支持,这点在前面分析的融资圈层里面得到了验证。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5),农村家庭的民间借款只有14.7%是有利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无论价格多少,都很难达到“人际金融交易”的效果。因此,农户普遍觉得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利息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成本与银行贷款利息之间的比较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存在动态变化。人情成本会逐渐提高,相对而言,银行贷款利息对于农户的主观感受就会降低。可以预测,未来农户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银行贷款的需求会高于人情信贷的需求。

    四、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农民收入

农户的信贷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与农民收入紧密相关的。目前农民整体收入还是比较偏低的,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推动农民增收。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农村现在存在的收入差距势头,坚持精准扶贫的战略,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

(二)普及金融知识

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民的金融知识普遍比较缺乏,阻碍了信贷需求的满足和农业保险的选择。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民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纠正他们对正规金融服务的认知偏差,引导他们积极合理的使用正规金融服务。

(三)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针对农户面临的正规金融约束,除了普及金融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以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入农户,了解农户的真实需求,合理设计产品,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

(供稿人:中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纪鸿超)